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3821

七-九年级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

宋清娜
河北师范大学
引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育者们尝试把“对话”作为阅读教学中各主体相互交流,实现理解和融合的手段,力求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它在实践中的偏差也凸显出来。  笔者通过一线实践和对周围教师的授课观察,发现这种“对话”的并未落到实处,多数对话只是停留在“无效对话”、“虚假对话”的层面;甚至有刻意求异创新,却偏离了文本,为“对话而对话”,最终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失和个性化发展不力的现象。  学生是发展着的群体,当他们进入初中阶段,阅读心理和审美体验与小学有着明显不同,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变化。许多一线教师对这种不同和变化认识不足,也导致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内容和形式不能与教学目标相契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依据解释学、教育心理学、和读者反映理论等相关理论,以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和此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的分析为出发点,分析了影响对话使用的因素,从心理建设和物理条件创设角度探讨了保证对话的有效性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些保证对话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为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具体操作提供一些方法,为对话的有效落实提供有益的帮助。全文分三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综述了关于阅读教学中对话存在问题及策略、阅读教学中对话有效性的内涵、条件及问题的研究及关于提高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明确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七——九年级阅读教学对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分析了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和此学段学生阅读心理,本章从教师主宰话语权、教师放弃话语权和文本失去话语权三方面总结了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偏颇之处。接着从文本、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四个层面来探讨影响对话的因素。以期明确阅读教学中保证对话有效性的目标和依据,提供分析影响对话有效性的线索。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探讨阅读教学中对话有效性的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课堂上展开有效性对话的心理建设和物理条件:教师本人正确的教学观、新的阅读观、平等的师生观和理解掌握学生心理态势等心理建设对实现对话的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环境的布置以及充裕的对话时间的掌握都是保证对话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第二方面探讨了保证多重对话对话有效性的策略。重点探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及师生与编者对话等策略;第三方面重点谈搭建相对稳定的课堂结构,设立拓展环节的策略。探讨对话的问题提出与对话形式的确立的方法和重要性,对文本的拓展方向和利用资源拓展对话的意义及方法做了研究。

阅读教学;对话有效性;语文教学;七-九年级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刘静

2012

中文

G633.33

56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