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193789

明清汉语“名+数量”结构研究

徐策
浙江师范大学
引用
在汉语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数量词的组合自古便有“数量+名”与“名+数量”两种语序形式。从历时的角度看,两者虽然都是自源性的,发展却并不平衡:“名+数量”语序在上古汉语的物量表示法中占居主要地位,而后却逐步退居次要甚至更次地位,并且把这种衰减趋势持续至今;“数量+名”语序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自中古以来便一直作为常规的物量表示方式发展到现代。本文选择汉语中的“名+数量”结构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存在形态。文章讲述了“数量+名”结构逐步取代“名+数量”结构主体地位的过程;侧重研究明清时代两种语序形式并存的背景下,“名+数量”格式的形式特征、句法功能以及在表义与语用环境方面与“数量+名”结构的差异,概括明清汉语“名+数量”结构的发展特点,并试图揭示这种数量后置语序形式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论文选择《水浒全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四部白话作品为研究的核心语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其中的“名+数量”语序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对明清时期的这一结构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全文除去“引言”和第五章“余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界定“名+数量”格式,括清本文的研究范围;回顾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为我们整个论述的起点;说明我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第二部分,首先对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但又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的名词与数量词组合的特殊形式进行说明。接着,综述汉语“名+数量”结构分类研究的现状,指出分类的意义和“名+数量”内部结构划分的标准,归纳出主谓、偏正和同位三种关系类型,为下一步的描写与解释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着重对明清汉语“名+数量”格式的表义特征与语用环境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名+数量”结构与“数量+名”结构的语义内涵并不能够简单地“一刀切”为表数量或表人事。前种语序形式在明清时的语义内涵是多元的,其语用意义也比现代汉语丰富些。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制作了名、数、量三者的组配规律表。   第四部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探讨“名+数量”结构退化的趋向和方式,以及推动这种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主要通过比较明清“名十数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直接联系的方面来实现。这是对上述两章所描写的现象做出集中解释的部分。   本项研究立足断代文献语料,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梳理出了明清时期适用于“名+数量”结构的名词体系、量词体系和数词体系,以及“名+数量”语序的六种句法功能和三种内部关系类型。我们的研究旨在补充新的材料,以期对近代中后期汉语的语法研究有所增益。

近代汉语;句法功能;后置语序;“名+数量”;明清时代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聂志平

2012

中文

H141

81

2012-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