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124326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伤寒论》英译的比较研究

奚飞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引用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描述性的比较分析法,旨在通过对文化力量和译者主体性的考察来解释中医文化语境、译文目的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对罗希文和黄海的《伤寒论》两个英译本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两个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间相隔20多年,强调不同时代中医文化的源文地位所造成的译本的差异。通过还原译本所产生的两个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中医专业英译的要求以及读者群的特点来探究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本文就《伤寒论》的不同译本的比较并不是为了在语言和文化的处理方面进行评判,而是试图用基于描写性的翻译理论的译本分析来解释同一原文本的多种译本共存、不同译者采取翻译策略、及译本之间差异等翻译现象。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文本的理论基础作一介绍,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探究中医英译发展过程中多元系统理论的体现。此理论适用于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研究,目标就是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有关翻译行为进行解释。第二章是作者作品介绍,提供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第三章对两个译本进行语言及专业性两个层面的比较。语言方面主要涉及到词、句,专业性方面主要涉及一些中医专业术语上的差异及其原因。第四章主要针对造成这些差异的隐形和显见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文化力量和中医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源文地位、译文目的和读者对象及译者的学术背景及其主体性是造成译本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五章分类归纳《伤寒论》中概念用语的翻译及在多元系统理论下进行新探索。   研究目的: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已有的《伤寒论》英译本进行分析、推敲、比较和修正,探索中医文化力量、译文目的、读者对象及译者学术背景、主体性在翻译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致力于多元系统理论下中医英译原则和方法的新尝试,为中医英译规范化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中医英译标准化的进程,为推动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有关多元系统理论与中医翻译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认真阅读《伤寒论》和《伤寒论》的英译本,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揭示原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中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研究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三、描述性研究法   将已有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中医翻译理论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从而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   结果:   《伤寒论》的译本研究告诉我们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受翻译规范的影响,中医英译应由“以读者为导向”向“以原文为导向”发展,从而使译文更接近于中医经典著作的习惯表达和风貌。影响《伤寒论》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目标文化和不同时代下中医文化地位决定的翻译规范;二是由译文目的和读者对象决定的翻译规范;三是由译者的学术背景和主体性决定的翻译规范。多元系统理论能够适应于对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者同一作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这一翻译批评的新方法可以弥补中国翻译批评方法的局限性。   结论:   翻译通常受到文化力量和中医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源文地位、译文目的和读者对象及译者的学术背景及其主体性的影响和制约。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需要,译者一般要顺应当时的主流思想意识来处理自己的翻译,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并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多元系统理论主要是解构规范性翻译并补充其不足,其主要特点是对不完整性的宽容,给各种译本提供存在的空间。此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由社会文化历史语境影响的翻译现象,尤其适用于同一原文本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译作进行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能够适应于对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者同一作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既要重现原文的面貌,更要体现原文的本质。根据多元系统理论,不同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历史因素对翻译者的翻译倾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从诸多译本中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读者真正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

多元系统理论;中医英译;《伤寒论》;翻译策略;学术背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

中医临床基础

周春祥

2012

中文

R222.2

100

2012-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