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115619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邬绮文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应对策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共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并取得了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研究表明,1岁左右的婴儿动作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攻击性行为随即产生。在0至6岁的学前儿童期,攻击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当婴幼儿离开家庭进入托幼机构的集体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往机会后,他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也是教师、家长和研究者们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其中就包括攻击性问题。   长此以往,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家长教师,都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视作反面、消极的事件,以避免、制止和改正为最终目的。本研究认为,在婴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客观的成长特征,特别在婴儿时期是必然出现的,可以视作中性行为,不能简单笼统地归为错误和缺点,而是要分析、承认并接纳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并以更合理的疏导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成长。而且婴儿期(0-3岁)与幼儿期(3-6岁)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产生原因有各自的发展差异,需要具体分析再辅以针对性的措施。   本研究选取了上述两个年龄段中有代表性的个案或案例,以及各种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措施,记录婴幼儿在一系列帮助措施中产生的行为变化,从而丰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证案例研究,完整婴儿期与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为减少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手段。   婴儿期的攻击性行为案例中,产生原因包括动作发展迅速、情绪情感表达不当、以自我为中心、动作先于表达、空间游戏材料安排的不当等,对策包括寻找家庭背景及原因、满足动作发展需要、强化是非观、引导分享,转移注意、学习表达、增加空间或玩具、引导轮流玩等,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帮助案例中的婴儿减少攻击。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案例中,产生原因包括社会能力发展水平有限、挫折经历、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观察与模仿等,对策包括引导合作、正确归因、净化环境、扩大交往范围、合理宣泄、共同制定规则等,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帮助案例中的幼儿减少攻击。   无论何种攻击行为,教育者一定要客观看待、冷静处理、注重教育合力、创设优美环境、遵循爱与尊重的原则,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行为特征;教育引导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李燕

2012

中文

G610;B844.12

50

2012-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