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029193

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分析

郑建博
大连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筛选和鉴定再治疗根管内的粪肠球菌,检测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探讨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118名患者的135颗需要进行根管再治疗患牙(每个患牙只取1个根管),记录患牙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信息。消毒患牙,以无菌牙钻去除原充填物,无菌根管锉去除根管内充填物,参照X线影像的根管总长度,将无菌纸尖封入根管60s对根管内细菌取样,使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根管内粪肠球菌。在96孔板上建立上述临床样本的粪肠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采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仪,检测临床样本中分离的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统计学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结果:1.经过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鉴定,135个再治疗根管中粪肠球菌检出52例,检出率为38.5%。   2.检测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发现36株(69.2%)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2株(3.8%)具有较强生物膜形成能力,34株(65.4%)具有中等生物膜形成能力。统计学分析显示瘘道与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他临床表现与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多数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都能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2.再治疗根管中,无瘘道的患牙分离出来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有瘘道的患牙分离出来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

粪肠球菌;根管再治疗;生物膜

大连医科大学

硕士

口腔基础医学

牛卫东

2010

中文

R780.2

31

2012-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