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028059

右美托咪啶在甲状腺手术监测麻醉中的应用

肖贺
大连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甲状腺手术监测麻醉(monitored anaesthesia care, MAC)中应用右美托咪啶,观察其在镇静、镇痛、血液动力学和遗忘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与临床常用的咪达唑仑相比较,以评价右美托咪啶在甲状腺手术MAC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择期行甲状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37岁-60岁;体重58kg-85kg;身高157cm-178cm。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D组,使用输液泵以1μg/kg的负荷量泵注右美托咪啶,匀速输注15分钟。负荷量给以完毕后,以0.1-0.7μg/kg/h的剂量持续输注。初始的持续输注速度为0.4μg/kg/h。在药液输注过程中,根据Ramsay镇静分级,每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镇静深度,每10分钟调整一次输注速度,每次调整0.1μg/kg/h,以达到Ramsay镇静分级的3级。当在负荷剂量给以过程中,患者镇静深度即已达到Ramsay分级3级或以上时,则停止负荷量的输注,直接转为持续输注。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输注。M组,患者入室后静注咪达唑仑注射液30-40μg/kg,当患者镇静程度未达到或术中低于Ramsay分级3级时,补充静注咪达唑仑20μg/kg,两次补充静注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与D组相同,术中每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镇静深度。术中给以咪达唑仑的总量不超过10mg。手术结束前10分钟,不再追加用药。患者达到Ramsay分级Ⅲ级后,手术开始,术者使用0.25%-0.5%的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术中如镇痛不全,则在手术部位补充浸润麻醉,手术由同一术者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患者的镇静深度,直至患者离开术间,返回病房。记录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T0)、切皮(T1)时、剥离甲状腺(T2)时、切除甲状腺(T3)时、缝皮(T4)和离开手术室(T5)时的上述指标。术后依次行术中合作度评级,术中镇痛效果总体印象评分,术中镇痛、镇静满意度评分,遗忘情况评估。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及麻醉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点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低于M组(P<0.05),M组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要高于组内T0时间点,D组T1,T5时间点的心率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合作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遗忘表现M组要高于D组(P<0.05);术后患者对术中镇痛效果总体印象评分及术后患者对术中镇静、镇痛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痛、镇静满意度评分中,M组中有两例患者在镇痛、镇静较好的情况下给出了4分的评分。术中,M组出现轻微呼吸抑制2例、高血压2例、心动过速2例、烦躁不安2例,D组出线2例心动过缓,1例高血压,2例低血压,咪达唑仑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要高于右美托咪啶组(P<0.01)。   结论:右美托咪啶可以有效、安全应用于MAC;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相比,在局麻甲状腺手术中可以使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副作用发生率更少。

右美托咪啶;甲状腺切除术;局部麻醉

大连医科大学

硕士

麻醉学

张铁铮

2010

中文

R653;R614.3

41

2012-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