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02518

论唐德宗及其时代

周荣建
华东师范大学
引用
唐德宗是一位有争议的皇帝,德宗及其时代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唐德宗为主线,对其统治时代的藩镇、民族、中央政局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在研究这些问题时还特别注意结合德宗自身的因素特别是其性格及心态。   德宗即位(大历十四年,779)之初,颇思振作,和好吐蕃,发动削藩战争。战乱之烈、历时之久,俨然第二次安史之乱。由于策略错误,削藩战争最终失败,这就使得安史乱后河北藩镇的独立地位更加巩固。战争期间还引发了泾原兵变、李怀光之叛等事件,对德宗影响巨大,从痛下罪己诏开始,德宗从削藩走向“姑息”。德宗的民族政策则以唐蕃关系为主线,经历了从主和到主战的变化,平凉会盟的失败是其转折点。德宗在初期自觉为文臣武将所负,遂致力于扶植内廷势力,贞元年间翰林学士和宦官的地位都大大提高。本文结合德宗的性格、心态以及中和节、社会舆论的影响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讨论德宗与藩镇问题。德宗削藩,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藩镇在政治上自比于“古诸侯”,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也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德宗把削藩作为自己即位后的第一目标从客观上来讲是正确和必要的。主观方面,德宗初政,励精图治,受到群臣瞩目,朝廷上下都有削藩的主观愿望,且由于生母沈氏在安史之乱中失踪,生性特孝的德宗因而对河北藩镇心怀怨恨。德宗的削藩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知进而不知退”、“四面出击”和“以藩制藩”,这样的削藩策略导致了兵力不足、财政危机等后果,其后泾原兵变爆发,宣告了德宗削藩政策的破产。战后德宗的政策由激进转为保守,把注意力转移到财政、中央军建设等方面,对藩镇则以牵制为主。   关于泾原兵变,本文认为是由三个不稳定因素所致,分别是“百姓”、“士兵”和“失意之官僚”。德宗为克服削藩战争导致的经济危机和兵力不足,任用卢杞,而其屡行暴政,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在削藩战争中,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待遇存在差别,地方军待遇太差,犒赏不丰,这是导致兵变的直接原因。加之朝中有一部分官僚由于各种原因心怀愤懑,终为朱泚所用。这几个因素使得偶发的兵变迅速扩大。关于李怀光之叛,本文注意到德宗与怀光的性格因素,即德宗性疑忌和怀光性粗疏的矛盾。关于德宗兴元罪已诏,其内容显示德宗将导致困局的原因归咎于己,从中体现了德宗削藩政策的变化,即从一味进取到有所妥协,这就使得战争的形势迅速发生转变。诏书也停止了怨声载道的虐民政策,使局势得以稳定。   第二章探讨德宗的民族政策。德宗初期的民族政策为“和吐蕃、绝回纥”,这一方面是由于要进行削藩战争,不可能两线作战。一方面是德宗由于“陕州之辱”,心恨回纥。平凉会盟的失败是德宗民族政策的转折点,会盟的失败虽然有马燧、张廷赏一意主和的责任,但主要原因则在于德宗“心欲和戎”。会盟失败后,德宗的民族政策发生转变,在李泌的建议下,变为“联合回纥、南诏等势力围困吐蕃”,效果十分显著,为后来的宪宗削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主要讨论德宗朝的中枢权力体制变化与君相关系。德宗既对外廷失去信任,遂扶植以翰林学士和宦官为代表的内廷势力。贞元年间,翰林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宦官更是在德宗的宠任下重典禁军,权倾朝野。宦官势力的增长,外廷的没落与德宗的独操政柄构成了贞元年间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第二节通过对杨炎、卢杞、李泌、陆贽等几位重要宰相的研究,论述了他们的性格、为政风格及与德宗的关系。杨炎有才学,为政亦有嘉声,然快意恩仇,且性格倨傲,不为德宗所容。卢杞性险而善谀,为德宗所信。李泌则深知德宗为人,堪称知已知彼,其谏诤,“用智”而“行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使德宗心悦诚服。陆贽为贤臣,其性直,但由于德宗后期怀疑陆贽结党排挤裴延龄,因而被贬斥。   第四章探讨德宗的性格、心态及其对时代的影响。首先从疑忌、急躁、重情义、亲民、才学等五个角度论述德宗的性格。德宗性格多疑,却自以为对大臣过于“推诚”。德宗初期削藩,一味冒进,亦与其性格急躁有关。削藩战争失败,德宗为朱泚困于奉天,而最终能脱离困境,除宏观方面的原因之外,也与德宗重情义、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士人人尽死力有关。德宗历经磨难,返回长安之后,“武功”已不能成,在“亲民”方面则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在削藩和民族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不再穷兵黩武,而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虽然贞元时期亦有弊政,但综合来看,德宗并非昏君,尤为“恭俭之主”。德宗好文雅之士,自己亦多才多艺,诗、文、乐曲、医药无不通晓,这也促成了他的自负性格。贞元五年,德宗和李泌创设中和节,表明了德宗欲休养生息,粉饰太平的心态。从卢杞和陆贽遭贬斥之事可以看出德宗对舆论前后态度的不同,这表明德宗的心态从顾及舆论以取“名”到按自己的意愿独操政柄,用所信之人而不顾及舆论影响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推促了贞元年间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力争有所创新:   其一是关于藩镇自比于古诸侯。前人研究藩镇问题已有注意到此点者,然似未有深入阐发。其二是关于德宗削藩的主观因素方面。本文特别注意到生性纯孝的德宗因生母沈氏的原因而对藩镇心怀怨恨。其三是关于德宗的削藩策略。本文将德宗的削藩策略归纳为“知进而不知退”、“四面出击”和“以藩制藩”,这种策略决定了削藩战争的失败。其四是注意到引发泾原兵变的多种因素,即应该从“百姓”、“士兵”、“失意之士人”诸方面来把握兵变发生的必然性。本文还注意到“李怀光之叛”事件中德宗与李怀光的性格因素。其五在民族问题方面,本文认为平凉会盟的主要责任在于德宗的和戎政策。其六是本文探讨了杨炎、卢杞、李泌、陆贽等数人与德宗的关系,并指出性格因素是杨、卢、李、陆四人结局迥异的的重要原因。其七是探讨了德宗的性格、心态及其变化对德宗朝政特别是对贞元年间中枢权力体制转变的影响。

唐德宗;平凉会盟;中枢权力体制;性格心态;削藩战争;民族政策;唐蕃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牟发松

2011

中文

K242.3

103

2011-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