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01874

大肠癌组织淋巴归巢受体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的研究

程秀莲
河北医科大学
引用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年发病率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近年来我国由于食物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发展的客观指标,研究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机制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显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原发灶组织内淋巴归巢受体表达增加,推测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可能类似于淋巴细胞归巢的过程。   目前肿瘤组织淋巴结转移的具体机制和关键分子还不清楚,有关大肠癌淋巴归巢受体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从肿瘤细胞与肿瘤组织内皮细胞的粘附环节入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四种淋巴归巢受体(E-selectin、L-selectin、P-selectin、CD4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归巢受体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筛选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奠定实验基础,为抑制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探讨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淋巴归巢受体(E-selectin、L-selectin、P-selectin、CD4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同时对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肿瘤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方法:   1.研究对象   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共104例,年龄21-85岁,中位年龄为59岁,经术后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44例,占42.3%。   2.实验分组:   2.1根据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组   男性63例,女性4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9例、中年组(35-60岁)45例、老年组(≥60岁)50例;直肠癌50例,升结肠癌12例,横结肠癌9例,降结肠癌16例,乙状结肠癌17例。   2.2根据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组   高分化组(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30例、中分化组(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20例、低分化组(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54例。   2.3按肿瘤浸润深度分组   浸润粘膜下层及浅肌层组73例,浸润深肌层及全层组31例。   2.4按肿瘤体积大小分组   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组36例,大于2厘米组68例。   2.5按肿瘤生长方式分组   外生型44例,溃疡浸润型60例。   2.6按内镜下肿瘤侵犯肠管周径的不同分组   肿瘤侵犯肠管周径3/4以上者48例,3/4以下者56例。   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归巢受体L-selectin、E-selectin、CD44、P-select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患者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4.统计学处理   大肠癌生物学特性与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的研究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大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的研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多种因素进行风险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结果:   1.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肿瘤发生部位无关,与年龄有关:   1.1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4.5%(28/6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39.0%(16/4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年龄≤35岁的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6.7%(6/9),明显高于中年组44.5%(20/45)和老年组36.0%(18/50)(P<0.05和P<0.01),中、老年组相比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43.8%(22/50);乙状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1.2%(7/17);升结肠癌转移率为41.6%(5/12);横结肠癌转移率为44.5%(4/9);降结肠癌转移率为37.5%(6/16),相互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低分化大肠癌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0.5%(27/54),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34.0%(17/50),(P<0.05)。   3.大肠癌浸润肠壁全层者淋巴结转移率61.3%(19/31),明显高于浸润仅达肌层或未达肌层者34.2%(25/73)(P<0.05)。   4.大肠癌肿瘤体积小于2厘米组淋巴结转移率25.0%(9/36),明显低于大于2厘米组51.5%(35/68)(P>0.05)。   5.大肠癌呈现溃疡、浸润性生长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53.3%(32/60),明显高于外生性生长组病例27.3%(12/44)(P<0.05)。   6.内镜下大肠癌侵犯肠周1/2以上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为41.6%(20/48),略高于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小于1/2周径者42.8%(24/56),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7.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大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r=0.2456,户>0.05);肿瘤组织周边微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r=0.3254,P>0.05)。肿瘤组织外周微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7656,P<0.05)。   8.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组织淋巴归巢受体L-selectin、E-selectin及CD44表达增加有关,与P-selectin表达无关:淋巴归巢受体L-selectin阳性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47.9%(35/73),明显高于阴性组表达29.0%(9/31),(P<0.05);E-selectin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46.6%(34/73),明显高于阴性组30.2%(10/31)(P<0.05);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37.3%(28/75),明显高于阴性组23.1%(7/29)(P<0.05)。P-selectin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50.0%(34/68),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55.6%(20/36)(P>0.05)。   9.采用Cox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研究显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周围组织脉管密度、L-selectin、E-selectin表达有关。   结论: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周围组织脉管密度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和淋巴归巢受体L-selectin、E-selectin表达增加有关。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淋巴归巢受体;生物学特性;免疫组织化学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

内科学

杨川杰

2011

中文

R735.34

49

2011-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