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901514

祛瘀消肿法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研究

武洪方
河北医科大学
引用
下肢静脉病在近些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诊断、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下肢静脉疾病手术在近些年也有了巨大进步。所有以上这些手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起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是对下肢循环系统的一种损伤和破坏。一般认为,几乎所有的下肢静脉手术后都有引起下肢肿胀的可能性。   目的:下肢静脉病术后引起的下肢肿胀在临床上很常见,目前尚无特效的解决方法,西医临床上多采用强力迈之灵、地奥斯明、利尿剂等药物治疗,或采用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的方法来治疗,效果欠满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纯中药,运用祛瘀消肿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验证这一疗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更为安全、更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严格筛选的60例有效的下肢静脉病手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的病例,采用随机加合理调剂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作为治疗组,采用祛瘀消肿法治疗,运用纯中药基本组方(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鸡血藤15g地龙10g川牛膝15g酒大黄6g赤芍15g茜草10g泽兰10g川芎10g丹皮10g),再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体质,进行适当辨证加减配伍,水煎服,日一剂;另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粉化地奥司明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5克*20片)治疗,用法:每次0.45克(1片),每日两次,分别于午餐和晚餐时服用。两组病例治疗开始时间均是手术后的第三天,通过7天和14天的治疗,然后观察其对下肢静脉病手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以患肢的固定部位的平面周长变化来评价。所有入选病例都要测量四次患肢的周长:术前、术后第三天、治疗的第7天和治疗完成时的术肢周长数据。量取周长的部位以患肢的胫骨粗隆下10cm的上缘为固定测量部位,要做好标记,以便于四次周长测量的对比。再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照其软组织损伤症状疗效标准,通过计算后对应判断出每一病例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最后通过总有效率的比较,得出祛瘀消肿法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引起的下肢肿胀的临床疗效。由于中药具有整体调理作用,在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术肢肿胀的疗效的同时,还要观察治疗组所用中药对手术后疼痛程度缓解的作用,并以对照组做参照。本研究中结合数字评定量表(NRS)、词语描述量表(VDS)和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对临床疼痛分级评价表,对患肢的术后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通过治疗前后术肢的疼痛程度改变的比较,考察治疗组所用祛瘀消肿中药对下肢静脉病术后疼痛的作用效果。此外,不良反应也是本研究所重视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将所有能考虑到的可能的不良反应都纳入观察范围,具体项目包括一般情况检查(体重、血压、体温、心率)、症状类不良反应(食欲、恶心、呕吐、胃肠痛、反酸、烧心、便秘、腹泻、排尿、不良情绪、易出汗、心悸、乏力、睡眠、出血)、化验指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和其他不良反应。通过对这些不良反应的观察,在验证祛瘀消肿中药在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肿胀和疼痛的同时,也考察祛瘀消肿法的安全性。   结果:本研究有60例有效病例参与了治疗观察,经过治疗组病例和对照组病例治疗的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察两组的术肢术后肿胀的缓解情况,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90%,说明两组的消肿效果都比较好。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意义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还表明,治疗组病例在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祛瘀消肿法还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在不良反应方面,综合各项不良反应指标的结果,总体来说,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都比较轻,基本无明显差异。   结论:运用中药,使用祛瘀消肿法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下肢肿胀的疗效较使用地奥司明优越。由于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祛瘀消肿法在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下肢肿胀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这是地奥司明所不具备的。总体评价,祛瘀消肿法治疗下肢静脉病术后下肢肿胀和疼痛疗效满意,安全性高,易于推广,不良反应小。

下肢静脉病;术后下肢肿胀;中药治疗;祛瘀消肿;临床疗效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

中医内科学

高社光

2011

中文

R543.6;R242

39

2011-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