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875143

唐代私学教育研究

高碧英
四川师范大学
引用
从孔子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以来,私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历代士子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但隋唐以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士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了特权阶级垄断仕途,私学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基础而举步维艰。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取仕的实行以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完善,门阀观念逐渐被打破,庶族平民通过私学途径也可由科考而获得入仕的资格,上升通道逐渐畅通,必然带来唐代私学的发展。唐时大土地庄园经济的发展,也为私学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唐代私学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家学教育、私塾教育、乡村学校教育、习业山林寺院、私人讲学五种类型皆各具特色。家学、私塾以及乡村学校教育以蒙学教育为主,构成了唐代私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习业山林寺院和私人讲学则主要以科考内容为主,属于高级教育。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出身于不同阶层的求学者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为他们完成学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唐代私学教育与官学相辅相成,呈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者的广泛性以及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等特点。   唐代的私学教育在科举制的推动下,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才进入了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同时私学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学术文化的传播,对唐代及其以后的教育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私学教育;科举考试制度;门阀观念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黄修明

2011

中文

G529;K242

64

2011-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