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869864

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杨伯峻和刘殿爵的中英文版本为参考

陈伟伟
西安工业大学
引用
《论语》中隐喻语料丰富,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书名的来源及意义、编纂者、注释文本、英译研究、历史影响、应用价值等方面,鲜有从认知角度的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对《论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挖掘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以杨伯峻的《论语》汉语版为语料,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把从书中搜集的71条隐喻语料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大类,并对其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论语》中存在三类结构性隐喻:水之喻,得道是旅程,人之喻。2)方位性隐喻主要以“上/下”域方位隐喻为主:高社会地位为上,低社会地位为下;美德、高尚品德为上,堕落、卑劣品行为下;强者为上,弱者为下。3)本体性隐喻主要是将“仁、德、天”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事物上,或将其拟人化。4)隐喻与所处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关:结构隐喻中的器物喻人;方位隐喻中的封建等级思想;本体性隐喻中孔子对“天”、“天命”的敬畏和信仰等。5)孔子思想既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6)隐喻除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以具体映射抽象之外,还存在着以具体映射具体、抽象映射抽象这两种不同的隐喻。   尽管本文的分析未能涵盖书中所有的隐喻,但在对孔子的思想以及汉民族文化的隐喻模式和隐喻运作机制方面有了拓展性研究,希望此研究能对《论语》的外文翻译以及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它中国古代典籍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论语》;民族文化;古代典籍

西安工业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许德法

2011

中文

H030

89

2011-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