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868770

唐宋时期家庭生计问题的考察——以“女织”和“温”为中心

姚志学
河北师范大学
引用
“温饱”问题是中国古代家庭生计问题的核心。或许因为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饱”的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并且被当做农业生产中的“主业”,“温”则退居其次,为解决“温”所从事的生产也被当做“副业”看待,相应的这方面的研究也就略显逊色。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项,本文以对绢帛、麻、棉等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唐宋时期普通农户的穿衣问题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全面地体会当时农民的真实生活面貌。   第一章简要考察绢帛、麻、棉等作物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沿革。唐宋时期,主要的衣料作物以绢帛、麻为主,普通农户的主要衣质是麻布。农民对桑蚕业的生产和发展及对麻的种植尤为关注,可以说是这两种作物发展的极盛时期;棉在宋代时逐步由中国南部地区向中原地区推广,种植范围仍有很大局限,到元代进一步推广,明代逐渐取代桑蚕业和麻的生产,成为国人主要的衣料原料。   第二章以“女织”为中心进行探讨。在唐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时期,农家成员的衣料来源主要由女人承担,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默默奉献的角色,同时更是家庭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她们承担的沉重的劳动负担,不分日夜的劳作,不仅解决了家人的穿衣问题,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成为维持家庭生存的支柱之一,更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围绕“温”展开量化分析。自古以来,“温”就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对象。唐宋时期,在农忙的季节中,农民为解决“温”奔走劳碌至少占去一半以上的时间,收获的产品除缴纳赋税外,仍有三分之二的剩余贴补家用,单位桑地的产值远远多于粮田的产值。   最后是结语,唐宋时期农家为解决“温”而收获的产品除满足各项负担外仍有剩余,着装已经不能完全作为等级差别的标识,绢帛也不再唯贵族阶层独享。反衬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说明农户生活入不敷出,衣食没有着落不是社会常态,在正常年景下,占相对多数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家庭可以稍有盈余。

家庭生计;女织;唐宋时期;绢帛;衣料作物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邢铁

2011

中文

K242;K244

54

2011-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