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821213

吐蕃盟誓研究

任小波
中央民族大学
引用
盟誓在吐蕃的社会生活和政治运行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吐蕃社会一种颇为悠久的文化习规,盟誓在观念和法律两个层面受到格外的信重。尚且处于或继续处于初始形态的盟誓,在历史传说和律例书状之中屡屡得见,体现出调解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机能。作为吐蕃王朝一项极具特色的政治活动,盟誓在吐蕃政治体制中得到积极的运用。伴随着君权的稳固和政权的统合,盟誓逐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吐蕃王朝政体的构成要素。伴随着政教关系的变动和族际交往的推移,盟誓在类型和功能上均有所拓展,彰显出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吐蕃盟誓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盟辞和盟典两个方面得到有序而动态的展现。盟辞的类型成为吐蕃盟誓制度发展的文本缩影,盟辞的笔法则体现出这种文本的横向关联和纵向传承。盟典的程式将生动和庄严融为一炉,盟典的仪轨则具有沟通神人、交汇藏汉的文化力量。吐蕃盟誓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变异迁流,在吐蕃本土和敦煌等地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在政治和社会两个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期从文献研究跃进到历史研究、从局部研究过渡到整体研究。通过全面整理与吐蕃盟誓有关的藏文史料,包括敦煌藏文写本、吐蕃碑铭文献和传统藏文史籍,并以同期的汉文史料作为补充和呼应,力图系统展现吐蕃盟誓的基本原则和动态场景,以及蕴含其中的只有通过史实解说方能澄清的政治文化意义。除过业已发现的盟誓资料而外,相关藏文文献之中保存了不少长篇的盟辞。尽管盟誓属于一种泛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但是留下如此规模的盟辞资料者恐怕寥寥可数。吐蕃盟辞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不仅是吐蕃盟誓制度内涵和外延的信实样例,而且是吐蕃政治文化的活力和动力的突出表现。此外在吐蕃盟辞之中,还蕴含着大量涉关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的细节信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鲜活而有力的史料。正是出于如上理由,本文在结构上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将个案性的材料统合在整体性的框架之下,以求为还原吐蕃盟誓的全貌奠立基础。   本文共分六章,现将各章要旨概叙如下:第一章,吐蕃盟誓的初始形态。从“对等诉求”和“自明诚信”两大盟誓原则出发,解析吐蕃盟誓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渊源问题。第二章,吐蕃盟誓制度的成立。通过对盟誓的个案解说,以“表忠”和“赏功”两种盟誓类型为依据,论证吐蕃盟誓与君权形成、吐蕃盟誓与政治结构的关系问题。第三章,吐蕃盟誓场域的拓展。通过个案解说和文本解读,以“兴佛”和“会同”两种盟誓类型为依据,论证吐蕃盟誓在政教关系变动和族际交往推移中的功能问题。第四章,吐蕃盟辞的文本内涵。首先讨论盟辞的类型,将其析为盟歌、誓词、诏书分别加以研究;其次讨论盟辞的笔法,从段落组装和藏汉互译两个角度立意,特就盟辞与敦煌愿文及历史编纂的关联加以阐说。第五章,吐蕃盟典的文化意义。首先分析盟典的程式,将盟誓的进行和延展作为讨论的重心,用以展现盟典的运作过程;其次分析盟典的仪轨,将神格与人事的关系和藏汉盟典的交汇作为讨论的重心,用以展现盟典的精神旨趣。第六章,吐蕃盟誓的时空回响。从地域和时间两个维度、政治和社会两个视角出发,探讨吐蕃盟誓的地理空间和历史遗风问题。至于盟誓的约束力及其相对性,将在各章的个案研究中加以论述。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陈楠

2010

中文

K281.4

2011-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