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芋螺毒素B179和B8.1T人工合成及其氧化折叠的研究

安婷婷
海南大学
引用
芋螺毒素是由海洋肉食性软体动物芋螺分泌的一类二硫键含量丰富的小肽,通常是由10-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于其它生物毒素,它们具有分子量小、结构多样、作用靶点广泛、高选择性及易于合成等特点。目前发现的芋螺毒素超家族主要有A-,T-,O-,M-,P-,I-和S-超家族等。芋螺毒素能特异性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或其它神经递质的各种受体亚型,及钙、钠、钾等多种离子通道.因此,芋螺毒素不仅可以作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诊断和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工具药、还可以直接作为治疗药物,对研究神经生物学和治疗神经疾病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合成了2个新的海南产芋螺毒素B179和B8.1T。研究了不同的氧化缓冲液、谷胱甘肽浓度、还原型与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比例、以及温度对芋螺毒素B179和B8.1T氧化折叠的影响。此外,为了确定B8.1T的二硫键的链接方式,还利用两步法和One-pot方法对B8.1T进行了氧化折叠。结果表明,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可以成功合成线性肽芋螺毒素B179和B8.1T。对芋螺毒素B179来说,其氧化折叠产物中主要为含一对二硫键的产物,但还出现了其他副产物,可能是含有分子间二硫键的折叠产物;在高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环境下,折叠副产物更易形成;随着氧化反应温度升高,折叠反应速率加快。对于芋螺毒素B8.1T来说,谷胱甘肽、BSA以及有机溶剂都能使得氧化折叠效率提高。两步法和One-pot法同时验证了芋螺毒素B8.1T二硫键的连接方式。由于天然芋螺毒素的含量甚微,且很难分离,不能满足后续的药理活性研究和新药研发对芋螺毒素肽量的最低需求,因而大多转向人工化学合成芋螺毒素线性肽,经氧化折叠后形成具有天然芋螺毒素构象的分子,用于后续研究。本研究成功合成了2个新的海南产芋螺毒素,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氧化折叠条件,为获得较大量的、与天然芋螺毒素B179和B8.1T同样的多肽分子提供了方法和物质基础,对其他小分子肽的氧化折叠和二硫键的定位也提供了新思路。

海南大学

硕士

生物化工

罗素兰

2010

中文

Q959.21

56

2011-0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