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787228

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抗病基因的QTL定位

刘苗苗
东北农业大学
引用
本研究中利用高抗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系K8与高感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系K18作为亲本材料。使用F2群体作为作图群体,F2:3株系作为抗病鉴定的群体。采用2360对SSR引物用于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相关基因进行QTL定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本试验采用苗期温室喷雾接种的方法,对作图群体分别进行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亲本K8为抗病;亲本K18为感病;F1趋向于感病,表明亲本K8拥有的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均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分离群体中,病情指数呈现为连续分布的特点,符合正态分布,遗传参数也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结果说明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均是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统计2004年春季对该群体的人工接种鉴定的数据,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同。   (2)本试验采用SSR引物对亲本及构建的抗、感池进行了筛选,结果从236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了53对多态性的引物,用这些引物对140株F2群体进行分析,共获得42个理想的标记用于作图。最后,构建了8个连锁群,包括39个标记,总长度为287.4cM,平均图距为7.37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为2~11个。   (3)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QTL分析:在2004年春季共定位到2个QTLs(dm1.1、dm3.1),它们分别在第1、5染色体上,dm1.1的贡献率为18.6%;dm3.1的贡献率为19.5%。在2009年春季检测到2个QTLs位点(din2.1、dm3.2),分别在第6和5染色体上。dm2.1的贡献率为7.6%;dm3.2的贡献率为10.7%。在2009年秋季检测到1个QTL(dm3.3)位点,在第5染色体上,可解释的表型变化为19.6%。   (4)黄瓜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QTL分析:在2004年春季检测到3个QTLs(pm3.1、pm3.2、pm3.3),均在第3连锁群即第5染色体上,pm3.1的贡献率为36.1%,pm3.2贡献率为16.7%,pm3.3贡献率为7.3%。在2009年春季检测到4个QTLs,分布在第6染色体(pm2.1)和5染色体上,其中在第5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的QTLs(pm3.1、pm3.2、pm3.3)与2004年春季上检测到的QTLs位点在位置上一致,把它们认定为相同的QTLs,给予了相同的命名。pm3.1的贡献率为41.6%;pm3.2的贡献率为9.8%;pm3.3的贡献率为6.4%:pm2.1的贡献率为5.2%。   把研究中检测到的QTL位点的贡献率相加,总共可解释的表型变化分别为:霜霉病,2004春季38.1%,2009春季18.3%;2009年秋季19.6%;白粉病,2004春60.1%,2009年春季63%。  

东北农业大学

硕士

蔬菜学

刘宏宇

2010

中文

S436.421.1;S642.2;S603.2

66

2010-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