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778390

论张抗抗的忏悔意识

陈惠琼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引用
张抗抗在知青作家中是极具忏悔意识的。她的忏悔意识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觉醒反思到表现忏悔的过程。“文革”、优秀文学作品和老三届的“青春无悔”论,是她的忏悔意识形成的文化背景。在张抗抗的创作中,既有作家忏悔主体,也有文学忏悔主体。从张抗抗文学创作的分期中能够见出她忏悔意识的流变,从《牡丹园》等前期作品的带有社会历史局限性的人道主义反思、《隐形伴侣》等作品的审视人性自身和《无法抚慰的岁月》呼吁个人自觉承担责任,到1990年代的《大荒冰河》(《谁敢问问自己》)及新世纪的《请带我走》等作品履行忏悔实践,从不自觉走向了自觉。张抗抗的忏悔意识是出自审视人性视域下的,其忏悔主体分别指向了他体和自我,指向他体的是那些把忏悔的责任推卸给时代和社会的知青,这部分作品有《沙暴》《残忍》《永不忏悔》等;指向自我的是指作者主动把责任承担了起来,这部分作品有《隐形伴侣》《大荒冰河》(《谁敢问问自己》)等。指出“向谁忏悔”这一问题非常重要,作品中的主人公不愿意向有罪的神父忏悔,认为只有至高的神灵才有资格接受忏悔。综观张抗抗的文学创作,得知人终必向人的神性忏悔。由于特定的社会因为,张抗抗的忏悔论是针对“青春无悔”论提出的。张抗抗站在神祗和民众之间,她已经倾耳听得并传达了神祗所暗示的语言,而民众的领受,尚需要文化和时间的洗礼。   目前还没有公开的成果是专门研究张抗抗的忏悔意识的,本文在这方面具有填补的作用。张抗抗的忏悔意识是有别于“五四”知识分子的。知青作家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研究知青作家(特别是张抗抗)的忏悔意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张抗抗的忏悔意识的研究,主要基于小说、散文、访谈录文本进行,涉及到作家个人的精神文化心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郭小东

2010

中文

I206.7;I207.4

40

2010-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