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1775986

3.0T MR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价值

刘莉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引用
第一部分:DWI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DWI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并寻找3.0TMR.上较合适的诊断阈值。   资料和方法:应用3.0 T MR对74例临床疑诊前列腺癌患者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及DWI成像。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自上而下观察每例患者双侧外周带各层面的ADC map图,取图示相对低值区域的平均值作为该侧的ADC低值。74例患者均通过超声导引下穿刺获得组织学证据,穿刺发现腺癌侧为阳性组,未发现肿瘤证据侧为阴性组。采用SPSS for windows(SPSS17.0)统计软件对阴性组与阳性组,中高分化腺癌组(Gleason2~6分)与中低分化腺癌组(Gleason7~10分)的ADC低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ADC低值作为预测该侧前列腺穿刺阳性率的指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最佳临界值。   结果:74例患者中55例为前列腺腺癌,19例未检出肿瘤证据,共计146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阴性组50个侧叶(包括正常前列腺侧叶15个,良性前列腺增生28个,前列腺炎7个)。阳性组96个侧叶,包括中高分化腺癌(GleasonScore2~6分)17个,中低及低分化腺癌(Gleason Score7~10分)79个。阳性组ADC低值为(0.92±0.22)×10-3m㎡/s,阴性组ADC低值为(1.48±0.28)×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7,P=0.00)。阳性组内中高分化腺癌组的ADC低值(1.04±0.20)×10-3 m㎡/s与中低分化腺癌组的ADC低值(0.89±0.21)×10-3 m㎡/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1)。中高分化腺癌组的ADC低值与阴性组的ADC低值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91,P=0.00)。将外周带ADC低值作为预测前列腺癌疑诊病人穿刺阳性率的指标,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最佳临界值为1.15×10-3m㎡/s,此时判断穿刺结果阳性的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92.0%。   结论:外周带ADC低值的测定对于预测前列腺癌疑诊病人穿刺阳性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ADC低值小于1.15×10-3 m㎡/s是较适宜的诊断界值。   第二部分:3.0 T MR波谱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3.0 T MR体线圈波谱成像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寻求较合适的诊断标准。   材料和方法:应用3.0TMR对41临床疑诊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盆腔: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序列及前列腺体线圈波谱成像。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自上而下观察双侧外周带各层面的CC/Ci代谢图,计算图示代谢相对热点区域各有效体素的CC/Ci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该侧的代谢高值。通过超声导引对前列腺侧叶进行穿刺获取组织学证据,发现腺癌侧为阳性组,未发现肿瘤证据侧为阴性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阴性组与阳性组,增生组与炎症组的CC/Ci值分别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0例患者证实为前列腺癌,1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未发现癌。将前列腺按左右两侧叶分别进行统计,共计80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其中阴性组31个(19处前列腺增生,6处正常前列腺组织,6处前列腺炎症);阳性组49个(中高分化腺癌3个,中低分化腺癌46个)。阳性组CC/Ci高值为1.75±1.78(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阴性组为0.65±0.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前列腺增生组(CC/Ci值为0.78±0.32)与炎症组(0.65±0.2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将CC/Ci值作为预测该侧穿刺阳性的指标,利用SPSSl7.0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P=0.00),最佳临界值为CC/Ci=0.98,此时预测穿刺阳性的敏感度为91.8%,特异度为93.5%。   结论:3.0 T MR体线圈波谱成像有助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本研究中CC/Ci值高于0.98是诊断前列腺癌较适宜的的界值。   第三部分:MR多期动态增强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的多期动态增强特征,评估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应用3.0T MR对44位获得组织学检查证实的临床疑诊前列腺腺癌患者进行盆腔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序列及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选择早期明显强化的区域作为兴趣区绘制SI-T曲线。将曲线分为持续缓升型、缓升平台型、速升平台型和速升缓降型四种,观察曲线形态,并计算曲线强化程度(SIpeak%)和最快强化率(Rmax)。比较穿刺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中高分化腺癌组与中低分化腺癌组之间强化参数的差异。   结果:活检发现前列腺癌32例,无肿瘤证据者12例。共计87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阳性组53个(Gleason Score2~6分者7个;Gleason Score7~10分者46个)。阴性组34个(正常前列腺侧叶4个,前列腺增生21个,前列腺炎9个)。阳性组中速升平台型和速升缓降型曲线最常见,分别占49.06%和32.08%,阴性组中持续缓升型曲线最常见,占70.59%。阳性组Slpeak%和Rmax为2.04±0.52和35.09±15.79,阴性组SIpeak%和Rmax为1.38±0.55和17.39±9.69,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中高分化腺癌的SIpeak%、Rmax(1.55±0.54和21.20±14.97)与中低分化腺癌(2.12±0.48和37.20±14.95)之间SIpeak%和Rmax差异办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   结论: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前列腺癌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症多数表现为持续缓慢的强化。   第四部分:前列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放疗前后DWI成像的改变;探讨ADC值变化特点,以期对前列腺癌的疗效评估发挥作用。   材料和方法:23位经直肠腔内超声导引下穿刺证实为前列腺腺癌的患者在放疗前一月内和放疗后2月内分别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常规MR平扫序列和DWI序列。23例病人均进行后续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2年。放疗后随访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或生化复发归为疗效欠佳组,无上述异常者归为疗效较好组。同一患者每侧取上下层面连续观察到的3个层面的外周带,分别测量其放疗前后的ADC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不同预后组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穿刺有癌侧与无癌侧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疗效组放化疗前后ADC绝对变化值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3例病均行双侧前列腺超声导引下穿刺,46个侧叶中33个侧叶穿刺阳性,13个侧叶未发现肿瘤依据。测得138个层面ADC值。随访发现4例病人(8个前列腺侧叶)疗效不佳,19例病人(38个前列腺侧叶)疗效较好。疗效较好组(114个层面)放疗前ADC值为(1.42±0.20)×10-3m㎡/s,疗效不佳组(24个层面)放疗前ADC值为(1.39±0.19)×10-3m㎡/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39)。放疗后ADC值在疗效较好组为(1.53±0.10)×10-3m㎡/s,在疗效欠佳组为(1.39±0.09)×10-3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0.00)。两组病人放疗前后ADC的绝对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7×10-3~0.14×10-3 m㎡/s和-0.07×10-3m㎡/s.~0.10×10-3 m㎡/s,P=0.03)。穿刺无癌侧放疗后ADC值为1.53×10-3±0.11×10-3m㎡/s,穿刺有癌侧放疗后ADC值为1.50x10-3±0.11×10-3m㎡/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   结论:疗效较好组放疗后ADC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疗效欠佳组,提示DWI成像在监测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早期评估其预后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博士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吴宁

2010

中文

R737.25;R730.55

70

2010-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