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743966

翻译会通研究——从徐光启到严复

张德让
华东师范大学
引用
中国文化会通外来文明有两大阶段,一是自魏晋至唐宋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二是明术以降的中西学会通。其中明清儒家士大夫的西学翻译会通在儒家文化反思、转型及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专题研究。本文认为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翻译会通指译者把译语和原语及其文化融会贯通以求超胜。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试图确立“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学术地位,探讨翻译会通与文化建构的关系,深化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近代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自觉论、经世实学论、哲学解释学、翻译目的论和翻译伦理等。选题创新,立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翻译史对翻译会通进行专题研究。   本文共分为七章。绪论综述有关翻译会通研究的文献,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主体部分包括翻译会通论及其历史回音、晚明危机与西学会通、晚清实学与翻译会通、晚清新学与西学会通、翻译会通的特征及意义等。   翻译会通论及其历史回音首先重点阐述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内涵,然后运用文化自觉论,从晚明王学会通思潮的兴起、利玛窦合儒策略的影响以及徐光启会通中西的实践三个方面,论述徐光启翻译会通思想的形成;最后通过对明未至近现代翻译会通思想的历时考察,梳理其发展和变迁,试图确立“会通”作为译学范式的学术地位。   晚明危机与西学会通首先论述徐光启实学翻译及其以耶补儒,然后从心同理同、视界融合等角度,重点探讨李之藻耶儒会通的认知基础及其《名理探》达辞所采取的会通策略。接着通过文本细读,探讨王徵《奇器图说》译本中本土文化和西方机械力学的诸多会通,以揭示王徵会通的文化构建价值和翻译伦理。以上有助于揭示晚明中西翻译会通背后的文化心理,对当前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会通有借鉴价值。   晚清实学与翻译会通从晚清西学会通的“语言障碍”意识入手,侧重探讨晚清翻译会通之难,评述士大夫突破语言障碍、追求中西翻译会通的种种思想主张与实践,进而试图纠正译学界对晚清中国润色者、笔录者在合译中的身份、地位、作用、影响等方面的忽视,最后通过晚清实学翻译的部分经典文本细读,总结出当时主要的翻译会通策略,揭示晚清西学会通的经世致用特征、时代意义及其不足。   晚清新学与西学会通重点以严复翻译会通为个案研究。首先追踪严复的治学之“至乐”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观,通过细读《天演论》译著,探讨严复的中西相互“发明”、类比联想及翻译会通策略。其次以《名学浅说》为个案,详细探讨严复换例译法的会通性,特别是其以西方逻辑学反观中国语文、中国逻辑之弊等的特征,揭示严复换例译法旨在提倡科学救国的目的。按语是严复翻译会通的另一重要策略,其特点是集思广益,既发掘与原文异同之论,又适当附以己见,托译言志。本章最后通过文本细读,对以上这两个层面的翻译会通加以描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严复按语对当前学术翻译的借鉴价值。   明清中西学会通的心理基础是“心同理同”,译者努力通过类比想象在中西异质文化中寻求相似性。会通作为贯穿于近代翻译史的一种重要策略,体现了译者理解的“应用性”特征和诠释学真理追求。翻译会通立足于中国近代化的社会实践,是译者融会中西以求超胜的实践智慧,又是医治当前“技术化”翻译的一剂良药。本章最后通过对《赫兹列散文精选》所采用的文言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论述会通对反思文言功过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最后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翻译是译者此在的政治文化诠释活动,翻译会通是儒家文化反思和重构的学术方式,传统文化是明清士大夫在翻译中会通西学的重要资源,类比联想是中西会通的认知基础。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有待拓展,材料有待继续搜集整理,翻译会通的界定与学理论述有待理论提升。  

翻译会通;明清儒家士大夫;西学会通;译学范式;文化建构;近代翻译史;翻译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潘文国

2010

中文

I046

219

2010-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