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743300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语言变异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

王琳
华东师范大学
引用
爱尔兰作家和诗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作为小说艺术的革新者,他扩展了西方小说的表现力,虽然一生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他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小说除了明显的自传色彩、丰富的语体混杂、优美的意识流特点、写作手法的内聚焦之外,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语言变异”(linguisticdeviation)。语言变异是对语言中现行规则系统的偏离和违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它在作品中的使用,增加了文学审美力,拓展了审美宽度,延长了审美时间,达到了“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艺术效果,语言变异在《尤利西斯》中的使用炉火纯青,但在《画像》中只是初现端倪。对于如何在中译本中再现这种变异,以更好地表现乔伊斯风格和小说情感,提高译本质量,研究者需要分析和探讨。   本文借鉴了Geoffrey N.Leech关于语言变异的划分理论1,并结合小说自身语言特色,将全文分为三大章,来探讨《画像》中各种形式的语言变异现象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问题。第一章主要从语言变异的“实现层”(realization level),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和书写变异(graphological deviation)着手,对《画像》中出现的头韵、类音、和音以及词尾相似等语音变异现象,无切分句和多处切分句所形成的意识流思绪绵延或阻隔的书写变异现象,进行原文分析和译文比较,对其变异特点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适当给出了自己的试译,得出翻译时应尽量保留这些变异,语音变异有利于体现小说音乐化、诗化倾向,书写变异有利于展现人物思想,体现意识流特色,可通过汉语押韵、节奏、音调顿挫、“v+ing"等手段,以及形式上对无标点、多标点的对应来再现。第二章主要从语言变异的“形式层”(form level)",即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方言变异(dialectal 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等方面着手,对《画像》中词语的创新、爱尔兰方言俚语的穿插使用、各种语体的混杂使用等语言变异进行原文分析和译文比较,探讨了各自的变异特色以其在译文中的再现问题,认为翻译时应采取“异化”原则,用“变异”的汉语词汇对应原作创新词汇、注意爱尔兰方言在原作的细微作用并努力采取加注阐释或其他方法再现、选取不同语域对应的不同词汇和句式来保留原文的语域变异,以此来保留“异质”,传递原作之美。第三章从更深的意识流“表述层”2来探讨再现问题,主要选取了乔伊斯式的隐喻变异、异常搭配变异以及意识流叙事变异这三个角度来从挖掘和探讨它们如何在译文中得到再现,认为无论是隐喻变异、异常搭配的变异还是意识流叙事的变异都需要从更大范围的语篇对原作进行情感分析,从上下文和全文整体体会乔伊斯的语言表达,用恰当的汉语表述方式来由内至外、通过形式传递完整的意识流情感这种方式再现深层变异。

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翻译策略;文学审美力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傅惠生

2010

中文

I046;H059

71

2010-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