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736458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农业开发

田军
内蒙古大学
引用
后套地区自古就是农牧业交替开发的地区。有些时期是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开发,有些时期则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在有清一代的开发基础上,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再次形成农业开发高潮,这一时期的开发足在民国历届政府各种政策的推动下进行的。农业开发主要表现在土地开垦、水利开发和农作物种植三个方面。农业开发对这一地区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由序言、主体五章及结束语组成。   序言概括了选题及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本文所利用的主要文献资料的介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后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行政管理机构的变化”,对后套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清代到民国时期行政管理体制变化作了概述。在自然地理方面,对后套区域做出界定,并对后套三个地理单元,即乌兰布和沙漠、后套平原、三湖河平原做了描述;对后套地区土壤类型做了分类和归纳;对后套植被种类及特色做了描述;对后套地区的气候特点作了介绍。在行政管理体制变化方面,由清代一元的盟旗管理体制,经清末新政到民国时期逐渐转变成为旗县并存的二元管理体制。   第二章“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土地开垦”,对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土地开垦进行了总结。当时,在土地开垦的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这种适合后套地区生态条件的主张,没有被采纳。在民国历届政府奖励开垦政策的推动下,单纯的农业开发规模却不断得以扩大。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土地开垦从规模上看,几乎被开垦殆尽。从开垦的方式来看,主要是移民开垦、军队屯垦和蒙民开垦三种方式。这一时期,政府虽然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但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地主手里。所以,傅作义主绥时期,对土地继续进行了整理,并推行了“二五减租"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开垦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章“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水利开发”,对民国时期后套地区水利灌溉网络的进一步形成进行了总结。后套地区农业开发最主要的水源就是黄河,但黄河在后套段,历史上经常决口成灾。为了使后套地区免于水患,从清末开始,政府便修建黄河防洪堤,民国时期继续修建,但直到1949年以前,黄河防洪大堤还未形成整体。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新开挖了杨家河和复兴渠,又修浚了清末形成的八大干渠,从而形成了十大干渠。十大干渠的灌溉余水都退入乌加河,再由乌加河退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将汇集的退水通过王六子壕和三湖河最后退入黄河。使后套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进一步形成。但后套地区水利还是有诸多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进路畅而退路塞。这一时期,社会各界也提出过许多水利治理方案,如“一首制”、“四首制"等等。为了治理后套水利,政府、军队、群众、个人都做出了贡献,为后套地区建国后的水利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对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引进做了介绍,还对农作物亩产、总产量、人均农作物产量进行了估计。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灌溉水可分为春水、桃花水等等,农作物种植采取轮作制,多数为四年轮作。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民国时期后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糜黍、春小麦、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有麻类、蓼蓝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黑豆等;蔬菜有白菜、马铃薯等;瓜类有西瓜、华莱士瓜等。‘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还引进了许多农作物。新引进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为重新引进,冬小麦、黑麦、青稞麦等为新引进的粮食作物;新引进的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向日葵等。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达300多种。平均亩产在100斤左右,糜子产量最高。农作物总产量大约在30万石到50万石之间。当时农业生产很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很低,还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第五章“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业开发的影响",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后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使这里的管理体制由传统的一元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二元管理体制,各种矛盾尖锐,土匪横行,炯毒泛滥等社会问题非常突出。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牧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农业开发带动了手工业、商业、城镇等方面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迁也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在文化上,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与当地的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共同劳动,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地域差异逐渐缩小,同时也给后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农业开发也促进了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但由于移民社会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农业开发也导致丑恶文化蔓延。在农业开发的影响下,在生态方面虽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在整体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   结束语总结全文,认为民国时期的农业开发是后套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土地基本上被开垦殆尽,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水利灌溉网络进一步形成,后套地区种植和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对农作物进行了改良,这些具有近代化气息的开发,为建国后后套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农业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说,民国时期后套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引发各方面的问题。可见,无论任何时候,农业开发都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抑制其消极影响。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业开发

内蒙古大学

博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齐木德道尔吉

2010

中文

F329.26

183

2010-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