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667256

“V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于辉荣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结构主义相关理论、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集中对“V上”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除去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如下四章:   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上”的语法意义分成三类:表趋向意义的“V上1”、表结果意义的“V上2”和表时体意义的“V上3”,并对每类“V上”的语义和句式进行具体的考察。针对前人对“V上”意义分类过于详细、混淆动词意义的问题,将“V上”的结果意义重新划分为三类。   第二章,对“V上”的历时演变及其虚化机制进行了考察。从五个大概的历史时段对“上”的意义演变及“V上”结构的形成发展进行了考察,细致详尽地勾勒出“V上”结构的历时发展过程。虚化机制方面,与大多数动趋式一样,“V上”的虚化主要是概念隐喻和重新分析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隐喻导致了其意义从实到虚,重新分析导致其结构由连动转为动补。   第三章,“V上”与“V下”的不对称考察。分别对处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三类“V上”“V下”的不对称表现进行描写,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效应和隐喻知识对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主要对与“V上”结构中“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的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义“上”表示闭合义时与表分裂义的“开”,意义呈现出对立的一面;而时体义“上”与“开”均可以表示开始并持续;趋向义“上”与“起来”均表示由下及上的位移,时体义“起来”也可以表示开始并持续。但它们之间的替换并不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既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造成的限制,也有语用因素产生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法化理论;意义演变;隐喻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新明

2010

中文

H146

60

2010-07-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