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666858

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

冯娜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大人”一词内涵丰富,传承久远。早在“大人”一词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岩画传递出对“大”的最早认知:成年,强大,以及身份的象征。这种身份尚不同于后来的等级身份,多是指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分工。相比岩画,甲骨文、金文记录的时代已经进入等级社会,这从象形的“大”和“人”字中可以略窥一二:“大”象正面而立的人,“人”象左右侍立的人。不同的人形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适值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于时局的需要,人们对有德“大人”充满期望,而最理想的莫过于德位兼备的“大人”。大一统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先秦诸子百家,佛道思想以及周边民族文化的观念意识。“大人”的概念和内涵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一方面内涵不断丰富、具体;另一方面,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口语化、称谓化、通俗化的特点。结合图像,对这些不同内涵的“大人”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大人”的根本是泛化的等级意识。

大人观;身份象征;角色分工;等级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严耀中

2010

中文

K207

101

2010-07-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