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57687

改性三硅酸镁多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冯凌
北京化工大学
引用
由Na2O·nSiO2和Mg(NO3)2经沉淀法合成了三硅酸镁。采用XRD、IR、TG/DTA、BET、吡啶吸附和亚甲基蓝吸附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原料加入顺序、酸化和煅烧过程对样品的结晶度、表面官能团、表面织构、孔道结构、表面酸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制得的样品均为非晶态物质。滴定顺序对样品的表面织构有明显影响,各样品孔径均呈多峰分布,Mg(NO3)2溶液滴入Na2O·nSiO2溶液合成的样品为微孔材料,以3 nm以下微孔为主,比表面积达568.93 m2·g-1,水合硅酸镁含量较高。Na2O·nSiO2溶液滴入Mg(NO3)2溶液合成的样品为大孔材料,比表面积为179.40m2·g-1,水合硅酸镁含量降低。煅烧提高了样品的结晶度,扩充了样品孔道,中孔含量增加,表面织构趋于稳定,形成中孔材料。酸处理使Mg2+被H+取代,表面形成硅羟基基团,表面织构趋于发达,超微孔消失,材料以中孔为主,存在少量大孔。煅烧和酸化均可提高样品的表面总酸量和B酸量,L酸量减少。各样品的亚甲基蓝吸附量与表面织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表明孔道结构并不是影响样品吸附性能的唯一因素,酸活性位点的种类、数量以及强弱对样品的吸附性能均有一定影响。

三硅酸镁;滴定顺序;氮气吸附;孔道结构;吸附性能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

材料学

杨儒

2009

中文

TQ424

73

2010-0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