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38732

滇东南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与成矿模式

周余国
中南大学
引用
滇东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卡林型金矿集中区--滇黔桂“金三角”之一角,对该区卡林型金矿的系统研究目前仍显不足。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区域成矿学、地球化学、成矿预测学和找矿系统工程学为指导,基于十余年滇东南地区的金矿找矿实践,以大量地质地球化学数据为支撑,以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不同亚类典型矿床解剖为切入点,以成矿系列的概念将本区金矿与钨锡、铜铅锌银、砷锑汞(钡)等矿产时空分布上连成一线,以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成矿预测为主线,系统研究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控矿要素和成矿规律,并开展成矿预测。论文工作重点是以区域成矿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1、结合对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的探讨,提出了卡林型金矿的再定义问题,将卡林型金矿定义为区带上集中分布的(超)微细、浸染、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2、运用地物化遥等资料系统论述了滇黔桂菱块体(“金三角”)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肯定了右江裂谷带(幔隆带)的存在,论证了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卡林型金矿的物源主要与裂谷和区域性深大断裂附近峨眉地幔柱长期活动相伴的基性火成岩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有关,区域构造运动及其与之相伴的酸性和基性岩浆活动是滇东南地区乃至滇黔桂地区金矿成矿作用最为主要的热源。 3、论证了南盘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导致地幔上隆引起玄武岩喷溢和水平拉伸在构造薄弱地段造成差异性下陷的结果,从区域地层地球化学角度指出右江裂谷活动至少始于寒武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桂西北逐渐影响到滇东南及黔西南。 4、对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作了概略性介绍,根据金矿的产出特点、容矿岩石等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分为细碎屑岩.不纯碳酸盐岩型、不整合面型、基性岩型、红色粘土型。探讨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与含金建造、岩浆岩、构造的关联,并以典型金矿床为例阐述了该区卡林型金矿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包裹体、同位素和黄铁矿单矿物等地球化学特征。 5、系统论述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指出壳幔不均一性及其相互作用→预成矿作用→成矿作用→后成矿作用是大自然对壳幔物质所进行的一系列“选矿”过程,各种成矿作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递进发展。提出了“预成矿作用”的概念、可能性及其对卡林型金矿等中低温矿产成矿作用的重要影响。从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6、用成矿系列的理论将滇东南地区的金矿与钨锡、铜铅锌银、金砷锑汞等矿产进行时空上的关联,提出滇东南地区主要存在如下成矿系列组合:①越北古陆北缘与南盘江盆地演化相关联的预成矿系列组合;②与峨眉地幔柱活动相关联的中低温成矿系列组合;③与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区域构造运动相关联的叠加改造成矿系列组合。 7、提出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矿床成因的三因素:(1)壳幔的不均一性及地球从起始演化到现今的过程中元素的分布再分配是形成矿种区域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础因素;(2)预成矿作用是滇东南地区主要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形成不整合面型金矿的重要因素。(3)越北古陆的向北逆冲推覆和几大板块平移走滑所形成的驱动热力和与此相关的断褶带、层间破碎带及岩体外围由岩浆侵位、冷缩形成的密集张裂带是滇东南乃至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卡林型金矿及其他内生矿产形成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总结了滇东南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8、以成矿系列理论、区域成矿学、成矿预测学作为指导,对该区金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重点应用在曼龙沟金矿深边部及外围新区的地质找矿和工程验证工作中;对个旧矿区外围和邱北某金矿深部进行成矿靶区预测,提出在滇黔桂菱块体内除右江裂谷外金等亲铁元素仍然有其他上升通道,因此,在滇东南乃至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具有找寻大型、超大型原生金矿的良好前景。

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模式;成矿预测;滇东南;找矿方向

中南大学

博士

矿产普查与勘探

刘继顺

2009

中文

P618.510.2;P612

125

2009-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