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29696

历史时期的土家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

黄秀蓉
中央民族大学
引用
世居武陵山区的土家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文选取历史时期的土家女性与社会性别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家社会世系传承演变为主线,探讨土家女性生活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反映的士家社会性别机制之演变。 论文主体由六章构成,另有绪论、结语及后记。在绪论中,主要对土家女性历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新的角度--社会性别视角对土家女性历史进行整体研究。论文第一章对土家族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以土家社会世系传承的变化为标准,对土家女性历史进行了大致的分期。第二章从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以及考古遗存三个方面,对史前时期土家区域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时期的土家区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并不存在母权统治,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低下,是一种两性平等的性别机制。第三章对廪君到巴国时期的士家社会进行考察,根据此时期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以及考古遗存所呈现的变化,认为土家社会世系传承正经历着女性世系向男性世系的转型,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频繁的战争以及中原华夏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土家社会世系转型的条件。转型时期社会性别机制的建构,是由男性所主导的,史前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逐渐朝男性方向倾斜,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第四章探讨了羁縻郡县到土司时期的土家女性生活及土家社会性别机制的状况。此时期,土家社会世系已经完成了向父系制的转型,进入了早期父系/男权制社会;土家区域亦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但中央政府并不进行完全的直接统治,土家区域形成了一种土流并存的二元政治模式,社会经济、文化郜发生了较大变化。此种形式下的土家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相当活跃:在公共政治方面,当男性继承人缺乏或年幼时,女性可以直接出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经济领域,女性与男性一样承担着生产的重任;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在大众俗文化上,女性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婚恋家庭方面,自由恋爱是土家区域的主流模式,女性在家庭中亦是较为自由的。该时期十家女性生活所反映的社会性别机制,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机制,但女性仍然保留了部分母系时期的权利,制约着性别机制天平的相对平衡,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章对改土归流后的土家女性生活及土家社会性别机制进行考察。到清雍正年间,土家区域的土司区大体完成流官府、州、县的设置,土家区域的政治体制与中原内地划一,土官、土司世袭统治地方的特权被终止。与政治体制变更同时进行的,是华夏儒家文化对土家传统文化的大规模取代。随着土家区域社会文化的儒化,土家女性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最为明显的现象是公共政治领域里女性身影的消失,土家女性至此完全被排除在社会政治领域之外;其次,土家社会宗族制度的普及与强化,加强了对女性行为的规范,性别隔离机制开始出现并被严格执行;第三,华夏儒家婚礼在土家社会的推行,土家自由恋爱的婚恋形式被汉地包办婚姻形式所取代,土家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降到最低。改流后土家女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反映了此时期土家社会性别机制的重新建构,即华夏汉族社会男性中心、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性别机制在土家社会的复制,土家女性完全沦为父系/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第六章对近现代的土家女性生活及社会性别机制进行了讨论。在近代中国女性运动的大背景下,土家区域亦开始了争取女权的女性运动,土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与之相应的社会性别机制亦朝着有利于女性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两性的平等奠定了基础。 论文通过对土家女性生活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反映的土家社会性别机制演变的讨论,认为它们与土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土家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是土家社会性别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的建构,是土家社会两性平等的基石,是近代以来土家社会女性运动的目标所在。

土家族;社会性别;社会生活;世系传承;历史演变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胡绍华

2009

中文

K287.3

230

2009-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