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神话的颠覆与重构——米歇尔·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的互文性研究

姚丹
厦门大学
引用
米歇尔·图尼埃是20世纪法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作为萨特和克洛德·西蒙的同代人,他既不隶属强调作家社会责任的介入阵营,也不属于60年代宣称人物之死的新小说派。他的作品新颖独特,不能简单归入当时的任一文学流派之列。图尼埃往往从家喻户晓的传奇轶事中汲取素材,并重新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其发表于1967年的处女作《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虽然仍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一已被许多作家挖掘过的文学神话为题材,但却不落俗套,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与思想,从而使古老神话散发出全新的活力。本文以吉拉尔·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托,在细致比较承文本《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与其蓝文本《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神话重写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对两大文本的对比,笔者发现图尼埃对蓝文本进行了大胆且巧妙的易位,并着重刻画了鲁滨逊和礼拜五二者之间的关系。互文易位之后,小说两大主人公的形象发生了逆反性转变,原有神话被颠覆与重构。此外,由于童年经历,大量哲学著作的阅读以及在人类博物馆的研究对图尼埃本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在小说中自然论及了当今人类普遍面临的孤独问题。《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意蕴,成为记录鲁滨逊精神历程的神话,与此同时,它也为人类预言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融。

米歇尔·图尼埃;法国文学;小说创作;人物形象;创作风格

厦门大学

硕士

法语语言文学

冯寿农

2009

中文

I565.074

64

2009-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