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蜚蠊共附生放线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安然
厦门大学
引用
天然产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许多常用的临床药物均来自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放线菌(Actinomycetes)在产生抗生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大约75%的抗生素都是由放线菌产生。从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可以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化合物。而昆虫共附生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有可能对新药的研究及解决抗药性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对采集自厦门大学学生宿舍的蜚蠊进行体内(分为肠道和其他内脏)共附生放线菌的分离,共分离到50株放线菌。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16S 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属于链霉菌属。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miger)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对这些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共筛选得到活性菌株15株,占总菌株数的30%,其中主要是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活性,但活性都较弱;采用MTT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发现有39株放线菌对HeLa(人子宫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占总菌株数的78%,其中有15株放线菌对HeLa(人子宫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占总菌株数的30%。 本论文对两株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链霉菌菌株A2-7和AO-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菌株A2-7的液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Q7、Q19和Q27为杂合萜类,Q10为呋喃酸类。5个为已知化合物,Q1B和Q26为呋喃酮类物质,Q11为苯乙酸苯酯类物质,Q16为饱和脂肪酸类物质,Q17为吲哚类物质;另外,从菌株A2-7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到并鉴定了1个已知化合物Q31,为苯乙酰氨类物质。从菌株AO-1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Q42为氨基酸类物质,Q43和Q44为蒽醌类物质-Q47为羟基苯乙酮类物质。 对新化合物Q7、Q10、Q19和Q27的抗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在样品浓度为100μg/ml时,用MIC法测定抗菌活性,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和黑曲霉5种指示菌,4个化合物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抗菌活性。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在样品浓度为10μg/ml样品没有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本文结果表明,蜚蠊共附生放线菌中包含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菌株,而这些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类型丰富,其中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物质,同时也蕴藏着较丰富的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研究昆虫共附生放线菌可能为开发新的抗菌、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蜚蠊;共附生放线菌;活性筛选;次级代谢产物

厦门大学

硕士

微生物学

沈月毛

2009

中文

R284;Q969.25

81

2009-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