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495450

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野病毒基因特征及疫苗效果评价

陈萌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引用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患者主要是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脑膜炎的发生率为1%~10%,青春期后男性睾丸附睾炎发生率为25%。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腮腺炎病毒SH基因的变异程度最大,因此国际上将其作为分型依据。目前已发现了12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L。中国特有的流行株为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的血凝素一神经氨酸酶(HN)是病毒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不同基因型的HN蛋白抗原性不同,其特异性抗原位点存在差异。 本研究用Vero细胞和Vero/SLAM细胞从北京地区2004~2007年腮腺炎暴发和散发的107个病例的含漱液和尿液标本中分离到34株阳性分离物,经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等方法鉴定,共得到33株腮腺炎病毒,均来自于含漱液标本。血清学检测中,5例病毒分离阳性病例的急性期血标本IgM抗体检测阴性,证实了仅用IgM阳性作为腮腺炎实验室确诊指标会有病例漏检。 北京市2000年将腮腺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2006年开始免费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三联疫苗,并在2006年对中小学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的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MMR的补种。但大规模接种后,2007年的发病率没有明显下降,有免疫史的病例大幅增加。实验室2007年的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都明显低于往年。统计分析,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与病例的免疫史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提出疫苗免疫效果的问题。 用RT-PCR方法扩增33株腮腺炎病毒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33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F基因型,疫苗株VAC—S79属于A基因型。说明近年来北京地区流行的优势株为F基因型,没有发现其他基因型的野病毒流行,也没发现基因型间的变异。但同源性分析发现,北京株与F基因型代表株氨基酸差异为4.9%,已存在到达分型临界值(5.0%)的型内差异。同时,北京株与上海株的核苷酸差异明显大于兰州株,即北京株与兰州株亲缘关系更近。 在对SH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时发现北京株的变异程度较高,部分保守的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化,8位L→F,11位T→K,23位I→N,45位Q→H\L,个别在48位L\R→P,57位L→P。提示SH蛋白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同时,与基因分型有关的氨基酸三联体也出现变异,北京株虽都属于F基因型,却有6株为IIL,为D,I,K,L和部分基因型G特征;另有3株为ILL,2株为IVL。北京株与F基因型代表株之间氨基酸最大差异为6个氨基酸,证明F基因型属于变异程度高的基因型。同时发现部分氨基酸位点随时间逐渐出现变异的倾向。 HN蛋白基因共计1749个核苷酸,编码582个氨基酸,为病毒主要结构抗原,保守性高。本研究阳性分离株HN基因测序成功的为31株。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后,分析它们的同源性发现不同分离株之间的差异为0~2.3%。流行株与Jeryl—Lynn疫苗株之间的差异为4.2~5.3%,差异较大。做北京地区流行株与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进化树(图18),发现流行株与Urabe株属于同一分支,而JL2、JL5和Rubini属于另一分支。 所有北京地区流行株在HN蛋白基因具有降低交叉中和能力的2个位点上与疫苗株为不同的氨基酸。354位:流行株为Q(谷酰胺),疫苗株为P(脯氨酸)。356位:流行株为D(天冬氨酸),疫苗株为E(谷氨酸)。在329~340位置也有个别流行株存在差异,如:334位V→F,338位R→C/R→K。HN蛋白上有9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实验发现北京株在464~466位置上存在NCS的N—糖基化位点,Jeryl—Lynn疫苗株此位置为NCR。 本研究证实疫苗株和北京地区流行株在SH和HN蛋白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导致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抗原性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初步解释现用疫苗株在人群中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好的问题。

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疫苗效果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硕士

免疫学

张伟;崔莲仙

2008

中文

R373.1;R392.11

78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