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458211

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翻译评估的新方法

邓龙
贵州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以侯国金(2007)的语用象似论为基础,根据其区别出的3级象似:高级象似(映象符)、中级象似(拟象符)、低级象似(隐喻符)及其提出的“语用象似论”—主要由4个语用象似性原则组成:句式—意图象似性原则、话语—语境象似性原则、话语—得体参数象似性原则、话语—距离象似性原则尝试性地介绍和发展了语用象似理论,介绍和发展了等效翻译理论,进而把它们结合起来推出了‘语用象似等效原则’。论文分6章,分别采用了定量研究、比较分析、语料分析、归纳及演绎等研究方法。第一、二章先对语用象似等效原则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在介绍等效翻译理论的优缺点之后,阐明了该原则的特点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第四章紧接着从理论上探讨了语言象似性。第五章是研究的核心,论文立足于a)侯国金的语用象似原则(5.1):b)语用象似等效对应表(5.2),c)语用象似价值和等效得分计算对照表(5.2),以及相关的实例对比分析,说明了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可操作性及其实践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的‘动态等效’(dynamic equivalence),从60年代至今对翻译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等效’不等于‘等同/等值/相同’,不是数学意义的、精确的‘等于还是不等于,大于还是小于’,而是一个模糊的近似值(proximity),即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功能或目的)尽可能相近。 我们提出的‘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最高标准是:译文完全再现原文的语用象似性,译文语用象似项的数目和程度和原文的完全对等,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的,译文读者就应该如何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这个最高标准只是一个理想目标。 本文第五章第三节运用我们的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原理,尝试地采用一个数学模式,即数字测量方法,从微观上对几个译文进行了语用象似等效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句式—意图象似性原则、话语—语境象似性原则、话语—得体参数象似性原则、话语—距离象似性原则等角度来估算两种译文的语用标记等效值(numerical equivalence value,简称NEV,请看5.2),从而评估两种译文的等效程度及好坏。 通过研究发现,像奈达的‘功能等效的原则’一样,我们的‘语用象似等效原则’也有‘规定性’,但不同的是,我们强调的不是空泛的‘效果’或‘等效’,而是语用象似价值的近似或等效。尽管‘效果’和‘等效’这对概念对于原文和译文读者来说不免有点主观、模糊、不定,但我们提出的‘语用象似’及其‘等效’,却是比较客观的。论文第五张第三节通过诸多译例再一次论证了‘语用象似等效原则’及其衍生出的‘语用象似等效值’比奈达的‘功能等效的原则’更具体、更有操作性,是对‘功能等效的原则’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然而我们提出的‘语用象似等效原则’并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a)‘语用象似等效原则’并不能对所有的句式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b)‘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次则太少,有时对译文的分析客观性不足,次则的准确界定和量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C)在对译文象似值评估时,有时比较模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最后,本文研究的结果可望对相关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语言象似性及应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b)语言象似性及翻译的跨学科研究;c)应用语言学及翻译的跨学科研究;d)语用象似性及翻译等效的进一步研究。

语用象似性;等效原则;等效翻译

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习晓明

2009

中文

H059

82

2009-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