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402699

内皮祖细胞参与肺癌转移灶淋巴管形成研究

戚晓敏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引用
目的: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建立BALB/c鼠肺癌转移模型;观察EPCs参与肺癌新生淋巴管生成的比例;采用HSV-TK基因转染内皮祖细胞并观察其是否能抑制及减少肺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方法:1、取人骨髓,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EBM-2培养基或M199培养基扩增干细胞并定向分化为内皮祖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抗原CD34、CD31、vWF因子、KDR的表达,确定内皮祖细胞;2、选取BALB/c小鼠7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l,自第四周起每二周杀一组鼠,观察肺部转移灶数量;3、采用AD5F35LacZ转染EPCs,计算MOI值,并按此MOI值转染HSV-TK至EPCs,取120只接种肺癌细胞八周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EPCs组、注射转染HSV-TK基因的EPCs组,每组40只。注射细胞后三天在饮用水中加入更昔洛维,一周后处死三组小鼠,取肺脏送病理切片,计算肺部转移灶和转移灶边缘淋巴管数量。 结果:1、培养的细胞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类细胞呈纤维母细胞样,另一类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克隆呈“铺路石”样外观。“铺路石”样细胞免疫组化:CD31(+),vW因子(+),KDR(+),CD34(+),提示为内皮祖细胞;2、皮下接种人肺癌细胞株八周可见肺部转移灶;3、移植转染HSV-TK基因EPCs后,小鼠肺部肺癌转移灶数量和转移灶边缘的淋巴管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EBM-2和M199可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在BALB/c鼠皮下接种肺癌细胞株SPC-Al可建立肺癌转移模型;TK基因作为治疗物质可减少肺癌转移灶的数量,抑制肺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肺癌转移模型;肺癌转移灶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胸心外科)

钟竑

2007

中文

R734.2

49

2009-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