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402667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研究

王凯华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引用
目的:研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血管重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方法:经主动脉弓、颈、脑动脉造影,选择临床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共入选43例(51条)颈动脉狭窄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52~78岁,平均(65.5±9.8)岁。 1.分别在术后3天内、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左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的内径,观察支架这三个节段在术后两年中自膨胀(正重构)情况。 2.测量所有患者支架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左右支架内新生内膜的厚度,观察其增生(负重构)的情况。用频谱多普勒同样分别测量术后各时间点支架颈内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及舒张末期流速(EDVICA)、颈总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观察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3.术前根据斑块的病理成分和相应的组织回声,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28例)和钙化斑块组(12例),术后选择白膨胀程度最大的节段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三个组支架术后2年中该节段的内径增长情况,从而研究斑块性质对支架自膨胀结构的影响。 结果:研究过程中有两例患者失访,一例为钙化斑块患者,另一例为混合斑块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之后未能联系上。 1.支架内径的变化:支架的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在术后3天内、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持续增加(P<0.01),尤其在术后头3个月最明显,以后持续缓慢增长。与术前斑块最厚处相对应的支架中间段在术后内径最小,有的甚至有残余狭窄,之后内径逐渐增大,到6个月时就已超过支架远心端,其内径变化最明显。支架中间段自膨胀度34.1±6.8%(基值3.98±0.46mm),近心端自膨胀度17.7±7.2%(基值6.12±0.67mm),远心端自膨胀度24.2±7.1%(基值4.21±0.64mm),中间段自膨胀程度最大。自膨胀程度计算方法:自膨胀度=[支架术后2年内径-术后3天该段支架内径(基值)]/术后3天内该段支架内径(基值)×100%。 2.支架内新生内膜的增生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内膜增厚主要发生在术后第一年,并持续增殖(P<0.01),但到了第二年增加趋势减慢(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为0.62±0.22mm、0.99±0.39mm、1.10±0.40mm、1.14±0.26mm,并有可能发展为支架内再狭窄。FSVICA、EDVCCA在术后12个月缓慢持续增快(P<0.01),但到第二年开始有所下降;PSVICA/PSVCCA在术后12个月亦持续增加(P<0.05),而到第二年同样开始下降,虽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斑块性质对支架中间段内径的影响:支架中间段在术后2年随访中变化最大,自膨胀程度最大,故研究术前斑块性质对支架自膨胀的影响以中间段最有意义。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3天内,三组不同斑块性质的支架中间段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24个月支架中间段内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P<0.01),自膨胀程度也有明显不同,软斑块组自膨胀程度最大(自膨胀度42.8±5.0%),混合斑块组次之(自膨胀度33.9±2.6%),钙化斑块组自膨胀相对较差(自膨胀度25.9±4.5%)。 结论:目前临床所用的颈动脉支架主要为自膨胀式支架,植入后仍旧有持续扩张的力量,也就是说支架还有在血管内继续塑型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支架内平滑肌细胞或内膜增生,使腔径变小,两者所引起的血管正重构与负重构的平衡问题较为关键。本研究发现:1.支架的各节段内径在术后2年中持续增加,尤其在头3个月最明显,特别表现在支架中间段;2.新生内膜增厚或动脉的负重构主要发生在术后第一年,并有可能发展为支架内再狭窄;3.支架自膨胀程度与术前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故术前颈动脉为严重钙化斑的自膨胀相对较差,还是首选外科手术为佳(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血管重构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硕士

内科学

杨鹏麟

2007

中文

R543.4;R743

38

2009-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