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394001

安徽省现代农业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陈娟
安徽农业大学
引用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一直坚持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路线,极大地推动了安徽工业的进步。目前,安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安徽经济发展也将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依靠财政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是国际国内发展农业的有效传统方式之一,也是安徽支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安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断加大,支出重点不断调整,但是安徽面临的政策形势、经济形势等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战略的提出,对安徽解决长期面临的“三农”问题提出新要求。如何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确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支出规模与方向,以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做好财政支持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安徽省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对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现有的各种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对安徽财政支农政策状况等进行翔实的定性描述,并总结出目前支持政策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农业政策政出多门、配套性差,政府各部门农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突出表现为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问题;财政支农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财政用于生产建设性支农支出比重下降、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财政投资区域结构存在偏差等支出结构失衡,投资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业已成为制约安徽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突出因素。 造成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省市县财政很困难,收入增长趋缓,地方支出呈刚性增长、支出压力增大,保工资、保稳定成为当地财政第一大任务,这是影响全省财政支农的客观原因;经济发展的“工业偏差”战略诱发重工轻农的财政信贷政策和现行产业投资政策制约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政策偏重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缺乏体制和机制创新:市场经济的负作用强化了农业投入的短期行为,制约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财政支出资金管理体制影响了农业支持效率的提高。 对此,笔者在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对安徽财政支农政策作出建议。首先,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思路,重新审视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减少效率损耗;调整现有财政扶贫政策,突破低效循环。其次,在加大安徽财政支农支出力度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及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除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加大对财政支农的倾斜外,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化途径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第三,科学界定“农业总投入”的范围和内容,提高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加大省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第四,建立替代传统保护价的灵活的新型价格支持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扩大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补贴,改革农业支持(补贴)方式,完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体系。第五,加快制度创新,明确支农体系中的主体,明晰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事权,战略高度培育县乡政府的支农能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改革已有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支农支出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制度化。第六,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促。第七,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支持和深化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文章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安徽省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研究的对象放在在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对安徽现代农业建设财政支持政策的调整、选择与改革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对今后建设现代农业支持政策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安徽农业大学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李晓明

2008

中文

F323

48

200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