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

王艳丽
东北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以史前传说、三代到秦汉时期广义文学作品中的老妪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各个时期老年妇女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老年”和“女性”的双重视角下对这些老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并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刻挖掘出古代文学作品中老妪形象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老妪形象显示出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价值,同时也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问题在批评实践中做出有益的探索。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前言。1.引言。说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并对论文主要研究对象——“老妪”从生理、心理、社会等角度做出界定。 论文的主体,共包括八章的内容。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老妪形象进行了研究。 首先(1-2章),以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为基础,对不同时期的老妪观念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总结,这些观念是文学作品中老妪形象产生的观念性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分析这些老妪形象不可缺少的文化语境和理论视角。三代以前,我们称之为远古时代,这个时期的老妪观念受到母系氏族制度的深刻影响,女性,尤其是具有生殖力和母亲身份的老年(成年)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在史前宗教和后来的神话传说中,老年妇女备受尊敬甚至是膜拜,是这个时期老妪观念的总体特征。从夏代开始,我国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发展到汉代则初步形成了父权制社会,因此,在三代到秦汉的历史时段,老年妇女和其他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失去社会地位,并遭到束缚和压迫的过程;但是,周代开始,我国又产生了“善事父母”的孝文化,使得老妪的现实处境和人们对老妪的看法都具有特殊性。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华,因此考察我国文化源头最主要的三家——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基本上就可以看到三代到秦汉,甚至是后代老妪观念的全貌。儒家代表的是父权统治的主流思想,在“男尊女卑”和“尊老敬老”两种观念下,对老妪形成一种总体上贬抑,又相对给与尊重的看法;道家则更多的继承了母系社会的遗风,在崇尚自然的观念下,对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有较高的评价,女性品德成为道家思想的一种隐喻;法家产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功利性、实用性强,向来对女性持有否定的态度,而老妪则因为年老而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法家对老妪持有完全否定的看法。 其次(3-7章),根据文学作品中老妪的不同特点对老妪形象进行类别分析。考古艺术品和神话传说是对史前时代的记载,其中的雕像和老妪女神是我国女性文化的源头。太后是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老妪形象,我国典型的宗法制社会使得太后在“家国不分”的政治体制中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在政治权力面前,她们或是展现出自己的文韬武略,或是视权如命,以致泯灭人性;或是在权力的保护下,感情出轨,生活淫乱;或是遵守女性理法,成为母仪天下的国母。但是种种太后都是男权社会中的一员,她们的政治、生活、情感都逃脱不了男性的束缚。 皇族老妪之外,贵族老妪和符合男权封建礼教思想的老妪也为数众多,她们多属于贤妻良母的类型,是相夫教子的成功典范;她们不仅自己在生活中的各方面严格遵守封建礼教思想,而且还成为向后代传播这些思想的中介。我国的传统思想不仅有封建礼教等糟粕的部分,同样也有优秀之处,很多老妪也具有优秀的传统思想,成为值得认可和后代学习的楷模。 文学作品中记录最少的是平民老妪形象,她们虽然数量少,却最具真实性。婆媳的矛盾,老年时代遭到儿女抛弃的痛苦,以及为生活的到处奔波都体现在这些老妪形象身上。因为作者对平民的不重视,所以这些老妪形象也少了很多雕琢的痕迹,极具生活化气息,为我们了解古代老妪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文本支持。 最后(8章),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对老妪形象进行不同的文化审视,并对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老妪进行比较。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独特土壤,在我国内陆地理环境、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宗法封建社会制度下,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念、自我认识和价值评价体系与西方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使得东西方的老妪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自我认同标准,只有立足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才能对历史上的老妪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中西结合和西方理论本土化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理论基础。 结语。从形象塑造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老妪形象进行了反思。文学作品中的老妪形象并非真实的生活存在,她们或多或少都是写作者塑造的产物,尤其是在男性把握话语权的情况下,很多老妪都是男性期待视野中的老妪,而非其本来面目;另外,先秦两汉虽然距今已有千万年的距离,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当时的老妪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女性文化和老年问题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老妪形象;先秦两汉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文化价值;母系氏族制度

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

傅亚庶

2008

中文

I206.2;I042

112

2009-0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