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370631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测定及临床价值探索

杨瑞峰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 现代免疫学已渗入到从肿瘤的发生到发展,从诊断到治疗的各个阶段、环节中,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突变细胞的监视和杀伤清除能力降低,则会导致肿瘤的生发。在临床中寻找一种简单、快捷、敏感、可靠的指标来帮助了解人体免疫功能状态,以此来指导治疗、监视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尤为重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尤其因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被称为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成为其它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肿瘤患者外周血DC有望成为标示免疫功能状态指标的最佳选择。同时由于DC中CD1a发育途径的亚群特异性地分布于表皮和粘膜的上皮组织中因此其变化可能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免疫、组织学联系。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外周血DC亚群在食管癌患者与正常人差异以及不同分期、不同阶段患者之间变化以探索其在食管癌患者诊治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1.对所选择树突状细胞亚群进行鉴定 首先通过包被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法对单核细胞群中CD14-CD11c+、CD14+CD11c+、CD14-CD11c-细胞群进行分选培养后并光学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并作为刺激细胞与正常人的T淋巴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并设培养液为阴性实验对照比较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2.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临床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仪侧向散射(ss)和前向散射(fs)技术与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55例食管癌患者(未输血组TNM分期I、IIa、IIb、Ⅲ期各10例,输血组Ⅲ期15例)、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DC进行亚群、分化阶段的分类计数和分析。同时对所有实验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也进行了监测以便对比和参考。首先分别以t检验、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外周血DC亚群与食管癌发病的关联,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TNM分期与外周血DC亚群关系,其次的通过COX回归分析外周血DC、MDC/DC、TH、TH/TS、TNM五个因素在食管癌术后转移的改变。 3.临床应用 通过两样本t检验比较Ⅲ期输血组与未输血组于术前、术后2天、术后7天外周血DC、MDC/DC变化,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每组手术前后DC亚群变化,并一步比较两组人群术后一年内转移率。 结果: 1.三群细胞所需培养条件不同,光学倒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都外周长满树突状突起符合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又有各自特点,唯有LC-type DC中可见LC特征性标记Birbeck颗粒。表型鉴定提示CD80、CD86共刺激分子最先丰富表达的是LC-type DC并且在无任何细胞因子过夜培养后就有高度表达。在比较三种DC成熟状态下激活T细胞增殖强度上LC-type DC>MO-DC>LY-DC同时发现除LC-type DC外其他两群DC尤其LY-DC发育具有很强的刺激因子依赖性。 2.食管癌患者外周血DC、Mdc/DC比值都明显低于正常人,不同TNM分期外周血DC亚群计数、比例都具有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中显示了外周血DC、MDC/DC、TH、TH/TS、TNM五个因素在食管癌术后转移中存在明显差别,而性别、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中仅DC、MDC/DC3、TNM三种因素进入模型前两者与食管癌转移呈负相关,后者呈正相关。DC、MDC/DC与TH、TH/TS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3.T检验提示输血组手术后7天外周血DC、Mdc/DC与未输血组存在明显差别,其一年内转移率也明显高于未输血组。 结论: 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所查细胞群确为树突状细胞亚群。其中郎各罕斯细胞来源的DC是外周血中的主流抗原提呈功能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DC亚群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并且可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CD14-CD11c+荧光标记的方法动态观察。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表现为外周血中DC亚群含量随着食管癌TNM期的增加而减少。食管癌患者外周血DC亚群所表现的免疫状况可做为预示术后转移风险的独立因子,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做为评价临床治疗措施疗效的参考指标。

食管癌;树突状细胞;临床价值;外周血;免疫功能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蒋仲敏

2008

中文

R735.1

50

2009-0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