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经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刘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
引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由拉丁文翻译而来,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损害以及内脏器官损害出现相应症状。 本病大多起病缓慢,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有些则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症状可完全消失。但亦有部分患者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则很快会危及生命。近年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提高和新的免疫检测技术不断出现,均有助于早期诊断,加之治疗方法的改进,本病的预后已大有改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现代病名,其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尚无系统的阐述,但与其症候特点相似的论述在古籍文献中却有着大量的记载,其中以《金匮要略》一书涵盖最广。该书中所提出的“阴阳毒”被现代医家认为最贴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描述,而另外所提及的痉病、虚劳、肾着、悬饮、黄疸等病,在其症侯描述上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症状相类似,而由此所提出的因机、治法和方药为后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依据。在《内经》以及仲景以后的医家著作中,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症状、因机治法的论述亦不少见。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尚不是十分明确,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药物、感染、暴晒、雌激素及情绪异常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受后天六淫七情影响,机体失于调摄而致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发病。目前多认为SLE的发病机制不外乎内外合邪及瘀血阻络三个方面,内因根于脏腑阴阳失调,主要以肾阴亏损为主,外因则责之于热毒和湿热。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证分型,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其统一分为六种证型:热毒炽盛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风湿热痹型、气阴两伤型。但由于本病复杂多变,因此在临床中众多医家都有其独到的看法和体会,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和分型,而实验室研究亦为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经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广泛,在每一个证型中几乎都可以见到,本文按热毒炽盛、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脾肾两虚、营卫不和、肺失宣肃、肝胃不和、心肾阳衰及其他共九个证型所涉及到的27首常用经方归类列表,通过列表以及对所选经方的临床应用论述,尤其是重点列出的六首经方(升麻鳖甲汤、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白虎加桂枝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出处、方义、临床运用探讨以及医案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金匮要略》中多见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症候的描述,但在临床中只要病性、病位或病机相同,均可用之,从而丰富了经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运用。 经方中的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涉及亦颇多。由于本病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又以女性为多见,女子的经、带、胎、产均以血为用,如若平素未重视摄生调护,则极易伤阴耗血,而致阴亏血虚,阴虚火旺。因此在本病的病程中阴虚之象很常见,故而养阴可以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第一大法。此外,还有清热、祛湿、活血、祛风、祛痰、补益等法,本文在这些治法中列出39味常用药物,其中重点列举地黄、桂枝、石膏、知母、葶苈子、黄芪、白芍、当归、赤小豆、防己、猪苓、苦参、升麻、大黄等14味。这些药物或配伍,或单用取其专长,或一药多用,充分发挥了各种药物的治疗作用,如地黄有逐血痹,通血脉之功,因此在临床上有重用其治疗血分瘀热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获良效。又如桂枝,临床上亦有用此药反佐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阳虚发热患者,亦效佳。 总之,期望通过整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治源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相关方面的文献,以及对其临床治疗中所用经方及药物的探讨,使经方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科研及临床。

系统性红斑狼疮;经方治疗;临床表现;治疗作用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

硕士

中医临床基础

陈国权

2008

中文

R259.932.41

59

2008-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