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治疗黄疸证治规律研究

王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
引用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全面继承和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精心撰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成为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专书,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因此成为中医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茵陈蒿汤乃《伤寒论》中治疗湿热黄疸第一方,立清热利湿退黄大法,统领论中清热利湿退黄诸方,并历经后世医家临证加减衍化,拓展其应用范围,乃成为茵陈蒿汤一大类方。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治疗黄疸的相关文献,确定茵陈蒿汤及其类方,并探讨其临床应用规律。 一、《伤寒论》类方概念的确定:通过比较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类方的研究思路及具体方法,并结合文献中现代的相关认识,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重新拟定类方概念,认为类方必须具有相似性(立法、组成诸要素),并存在差异性(治法、用药等方面),故《伤寒论》类方,即指《伤寒论》中一类在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方剂。 二、菌陈蒿汤类方拟定: (一)以《伤寒论》类方定义为依据,考察《伤寒论》中治黄诸方,并《金匮要略》及后世加减衍化治疗黄疸有效之方剂,分析各方特点,揣度立法遣方主旨,拟定以茵陈蒿汤为代表的茵陈蒿汤类方筛选标准。 (二)基于拟定的筛选标准,从主治病证、制方思想、衍化源流等方面考察各方,分析其与茵陈蒿汤之间的相似性,确定入选方剂。茵陈蒿汤、栀予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千金》麻黄醇酒汤、茵陈四逆汤,共八首方剂入选。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选取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茵陈四逆汤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从病因病机、证候特征、组方规律、加减变化、煎服情况等方面对上述四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治疗黄疸的证治规律。 四、总结茵陈蒿汤类方治疗黄疸的证治规律: (一)病因病机上,黄疸为病首责于湿,湿与寒、热胶结而有气滞,血瘀之变,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无湿不黄。 (二)证候特征上,虽黄疸多由湿邪而病,但因其人素体寒热之性相异,表现上而有或阴或阳之不同,阳黄者色黄而鲜明,阴黄者色黄而晦暗。 (三)组方规律上,因黄疸为病湿邪最著,故治疗上自当以利湿为先,或利小便、或通大便、或前后分通、或上下同消,总使湿有出路,其黄自退。 (四)在利湿为先的立方思想指导下,临床上常通过加减,或益清热之品更增清热利湿之力,使邪无遁形,或寒温之法并用令湿除而免耗损之弊。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言道:“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该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在六经上下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曹颖甫则认为:“伤寒杂病异轨同辕,六经本为百病立法,不专系伤寒,实传仲景数千年未火之薪,厥功伟矣”(《医学读书志》)。以上对茵陈蒿汤及其类方的探讨足以证前人之说不误。

黄疸病证;证候特征;茵陈蒿汤;证治规律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

硕士

中医临床基础

李家庚

2008

中文

R256.41

38

2008-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