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川南合江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

朱其
成都理工大学
引用
本论文主要以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观点、石油地质学理论、沉积学原理与方法、储层地质学原理、测井学方法为指导,以“层序”为基础、“储层”为主线,充分利用岩心、钻井、测井、测试、化验等方面的资料,开展川南合江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 首先通过钻井岩性剖面上的岩性旋回和测井旋回划分和追踪对比,将研究区嘉陵江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六个四级层序和十五个五级层序,首次建立了区内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和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指出稳定的构造背景、局部古地形差异、相对干旱气候条件、不同的碳酸盐生长速率及海平面升降等地质因素,控制了嘉陵江组层序地层的形成与发育。 系统的开展了沉积相研究,以层序体系域和五级层序为等时单元正确揭示了沉积相展布规律,指出滩体在各个时期呈继承性发育、局限台坪在高水位体系域具有广泛发育的特点;以关键五级层序为单元,采用单因素法对与储层发育密切相关的颗粒岩和白云岩进行了展御刻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与海平面变化相对应的储层沉积模式,指出碳酸盐岩沉积遵循“同时加积片”模式。 依据岩芯详细观察、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并引进先进的地化手段,阐述了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的特征,并认为区内主要经历同生期,早成岩期,晚成岩期及构造期四个成岩演化阶段,进而建立起储层的形成成因机制和主控因素:指出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为主要机制,与构造运动有关的破裂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形成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典型单井剖面层序与储层解剖,认识到储层纵向发育分布受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的控制(裂缝型储层除外),主要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少量可形成于海侵体系域;受五级层序旋回的演化控制,于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下有不同的形成模式,导致储层于五级层序中的发育部位不同。横向上,滩相溶孔型储层横向连续性一般,多以透镜体状出现;局限台坪溶孔型储层横向连续性比滩相溶孔型储层要好;局限台坪膏溶孔洞型储层较为孤立分布,横向连续性差;裂缝型储层发育则没有规律性。在平面上对储层滩相溶孔型储层、局限台坪溶孔型储层进行了精细展布刻划,认为其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控制。在认识到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低孔低渗、小孔微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储层发育展布与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匹配分析,并将这种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变化与储层成因相联系,探索性建立了控制区内嘉陵江组储层质量的岩石类型控制模式、沉积相控制模式、构造控制模式,层序地层控制模式。 以有关关键高频层序为单元,综合钻井岩芯物性分析成果、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成果、天然气产能状况,编制S5V、S5Ⅶ、S5Ⅷ、S5Ⅻ等层段储能系数等值线图进行储层质量预测评价,指出四套储层无论在纵向还是平面上储层质量都存在着差异。最后从整体预测评价的角度着手,把研究区各套储层叠合分为Ⅰ、Ⅱ、Ⅲ三类,认为Ⅰ类储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二4井附近、二16井附近、合30附近、合27~合7井、合13~合26~合001-1井一带。

层序地层;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评价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

矿产普查与勘探

李国蓉

2008

中文

P539.2;P618.130.21

105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