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龙建勋
成都理工大学
引用
本论文从山z段砂体分布和储层特征入手;在应用不同产层判识标准对单井储层流体识别的基础上;以气水分布剖面为手段研究了工区的气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了工区的气水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结合地层水的水化学资料;预测了工区的气水分布,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块。主要取的了以下认识和成果: 1.山23段底部砂体发育稳定,中上部砂体欠发育,在河道走向方向上砂体连通性好。山2段储层集中在山23段,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属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孔隙结构较好。储层以二类储层为主,三类储层也较发育,储层在层内和平面上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 2.山23段地层水为CaCl2V型,属于地层古残留水。识别出了两类地层水:透镜体水、边(底)水。透镜体水矿化度低阳离子以Na+为主;边(底)水矿化度高,阳离子以Ca2+为主,两种地层水的成因不同。 3.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展布控制了边(底)水的分布:西南倾的构造格局和南北向分叉展布的沉积相带,使的三支砂体南部、西南部构造低部位均存在边水区,各个边水区无统一的气水界面,气水界面从西到东相差接近300米。说明子洲山23气藏并非一个统一的气藏,而是众多的相互独立的气水系统的集合。 4.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过程控制了透镜体水的分布,储层早期致密化和强烈的非均质性,导致三、四类储层普遍发育。山23段整体天然气充满度低、含水饱和度高。在气区内,三、四类储层的毛细管压力大,天然气驱替储层中地层水不完全或根部没有驱替出地层水,造成了地层水(透镜体水)在该段储层的富集。山23段不存在气水“倒置”现象,属岩性或构造一岩性型气藏。 5.认为榆48井附近砂体厚、储层物性好,离气水界面远,是有利的勘探区,榆69井和榆29井周围气区范围小,勘探难度大。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气水分布规律;沉积相;油气成藏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

矿产普查与勘探

李仲东

2008

中文

P618.130.2

92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