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镇泾地区延长组剥蚀面古地貌特征与延安组成藏关系研究

王震
成都理工大学
引用
镇原、泾川区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石油勘探实践表明,前侏罗系古地貌形态与延安组油藏的形成关系密切,本文在划分延安组与延长组分层的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古地貌恢复技术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前侏罗系古地貌形态对延安组乃至延长组油气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 1.由于延安组和延长组沉积体系不同,地层水的矿化度差异大,导致泥岩在电阻率测井上有明显的区别,延安组为高阻泥岩而延长组为低阻泥岩。 2.通过印模法建立了镇泾油F只的前侏罗纪古地貌图,将微地貌划分为高地、斜坡、山脊、山谷和洼地。由于古地貌高低不同,剥蚀面之上的沉积厚度的差异,形成差异压实构造;古地貌高低不同,形成不同的砂泥岩剖面序列,由于不同岩性的压实效率不同,形成沉积差异压实,均是延安组低幅构造的成因。 3.建立了本区的不整合面结构,将不整合面之下划分为6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结构的测井响应及孔渗特征。不整合面之上的岩性为砂岩,水解带的岩性为风化泥岩,淋滤带的岩性为砂岩,是最好的不整合面剖面结构;次为不整合之上的岩性为砂岩,淋滤带的岩性也为砂岩,中间缺失水解带。并研究了镇泾区块淋滤带的展布规律,研究区东北角和东部的淋滤带具有分布面积广,深度大的特点。 4.剥蚀面之下淋滤带发育,淋滤带内发育的厚层砂岩,常常具有高的孔隙度,毛细管阻力小,不需要很高的闭合高度,油气就能进入孔隙,形成岩性油藏,淋滤带之上的水解带是直接盖层,如果水解带的排驱压力较高,就可以在剥蚀之下的淋滤带聚集成藏。 5.总结了研究区剥蚀面之上延安组及剥蚀面之下延长组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山脊-山谷模式、高地-缓坡成藏模式。长7烃源岩在经历了中侏罗世晚期后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排烃,于早白垩世(128.4Ma)达到生油高峰,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为下部(1900m以下)的过剩压力及上部的静水压力,通过储层内的连通孔隙向上运移,如果在长6遇到好的储盖组合,则直接聚集成藏,如果缺乏有效盖层,则继续向上运移,至剥蚀面附近,进行侧向运移和向上运移,在延安组聚集成藏。延安组,特别是延9、延8的辫状河道砂体,在平面呈条带状,纵向上彼此叠置,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早白垩世术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 6.剥蚀面之上延安组的油气成藏受控于砂体厚度和构造高点,研究结果表明④号背斜具备高构造厚砂体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根据此特点,对研究区剥蚀面之上延安组及剥蚀面之下延长组的有利勘探区进行预测,延安组有利勘探区Ⅰ位于S2井北偏东方向,有利勘探区Ⅱ位于研究区东北角即HH102井东部;延长组有利勘探区Ⅲ位于研究区最大深切谷HH101和ZJl2井范围内。

古地貌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地貌;油气分布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

矿产普查与勘探

李仲东

2008

中文

P618.130.2

93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