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252676

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高杨
西华大学
引用
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是长期以来,传统隐喻理论观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内部的修辞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传统隐喻观受到了挑战。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这本书被看作是隐喻研究认知转向的标志。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人们用清淅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人们的思维大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隐喻概念系统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陈家旭,2004.)。 本论文从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进行系统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是有关客观主义的语义观和认知语义观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客观主义的意义观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语义观的过程为线索,对两个不同的语义观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最终在对客观主义的意义观辨证批判基础上,确立本论文研究意义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第三章确立了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以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示理论,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简要概述了三者的内容和关系。 第四章是以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作为研究课题。本章在跨语言的层面上通过对大量“方”/square和“圆”/round认知隐喻意义的英汉语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引起异同点的原因。研究发现,英汉语许多相同的“方”/square和“圆”/round的隐喻,相似点揭示了词义的延伸隐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方”/,square和“圆”/round的隐喻同样源于身体和生活体验,具有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础;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人们的思维大部分也是隐喻的,隐喻具有普遍性。同时,英汉语又有其独特的“方”/square和“圆”/round的隐喻意义。这一结果反映了隐喻具有相对性,即民族性。受不同地理环境,哲学和文化背景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带有民族文化特点。同时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角,通过对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隐喻意义不同点的解析,阐释了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了语言走向。隐喻思维方式的变化实质是思维方式中一系列文化构成成份的变化,语言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色彩。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原型范畴;意象图示

西华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瑛

2008

中文

H313

62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