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234319

科技传播与晚清洋务思潮

刘瑞贤
山西大学
引用
中国作为古代世界科技中心,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汉、唐、宋,一直到元经久不衰,尤其以唐宋时期的“四大发明”而盛极一时。但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却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血雨腥风中以被动的姿态拖入国际社会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中国人历经艰险探索新的出路。 当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站在科学技术的高地上俯瞰和欺凌处于科学技术低谷的中国。科技传播学规律显示,信息必须借助物质(载体)或能量方能流动,只有势能高的信息才能传播到低的空间,且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效应。落后国家应该拜先进国家为师,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期间任何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都要受到这个历史逻辑的制约。因此,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时代使然,是大势所趋。 在科技传播的主体中,活跃着一批批有识之士和杰出代表。他们既有迫于内忧外困,而主张了解夷情和整军经武的;也不乏深感蒙昧无知,而主张开启民智和学习科技的;他们既有达官显贵、士子学人,也有外国使臣、宗教人士。传播模式虽各具形态,但终见成效:创办报刊开启了近代科技传播先导;译书出版是近代最重要的科技传播模式;实物传播是自上向下迁移;兴办学堂成为传播西方科学重要阵地:归国留学生成为传播西方科学的生力军。 促成科技传播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危机意识的觉醒。在那个历史呼唤巨人,而上台的却是侏儒的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并没有抓住历史机遇,使“师夷长技”机会的白白丧失。因为,在缺乏科技意识和科技态度的社会里,科技的传播必须借助外在的冲击和内在的自醒,这就需要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家们的贡献在于因时而动,进行社会批判,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倾向进行纠偏和预警,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魏源经世思想作为晨钟暮鼓,起到了科技传播的启蒙作用。科学技术要想造福人类,就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渗透,而这取决于时间和环境的配合程度。传播和渗透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既需要获得广泛的认同,更需要建立坚实的社会基础。因此,它不可能是急进式的革命,只能是渐进的推进。晚清科技传播虽然来得有点迟缓,但它却促进了洋务思潮的萌发和勃兴。洋务思潮“思”而成潮,主要得益于:符号系统的建立为洋务思潮的兴起做了传播学上的铺垫;军事近代化的尝试为洋务思潮的萌生做了实践上的先验;洋务思潮的勃兴借力于科技传播,并反过来促进了科技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是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进入中国的,它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尽管这种认识和理解是不自觉的和潜移默化的,但它终究还是向各个层面渗透。晚清科技传播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防观的影响是由“器”上升到“人”与“器”的统一,由“据岸固守”的消极防御发展到“海防塞防并重”,发展观的影响是由最初的“自强”逐渐过渡到“求富”;人才观的影响是采西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传统型转向中西结合型;教育观的影响是由道器观出发,提出了两者既对立统一,又可以相互转化的“中本西末”论;价值观的影响是传统价值观的坍塌与新价值观的重建,不仅影响了洋务运动本身,也为随后的戊戌变法,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坐标体系;自然观的影响是拿哥白尼的日心说、生物进化论反驳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也不变”荒谬理论,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科学观的影响是由器物科学观,上升为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总体科学观。 历史在给我们一个昭示:不发展只能是落后和挨打,大国的崛起需要强有力的科学创新能力作后盾,需要几代人的拼搏和奋起!没有精神的干预,社会的改造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而且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晚清洋务思潮;科技传播学;符号系统;精神干预;社会思潮;科学观

山西大学

硕士

科学技术史

杨小明

2007

中文

G322.9;K256.1

54

2008-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