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234233

“有”的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

李慧媛
山西大学
引用
现代汉语中,“有”字句是一种形式多样、表义丰富、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从《马氏文通》开始,人们就已着手对“有”字进行分析。在前人对“有”字句的结构所作的详细分类中,我们注意到“V+有+数量短语+N”“V+有+数量短语+A”这类“有”字句中的“有”以及表示泛指,与“某”的作用相近的句首“有”,这两类“有”的用法比较特殊。 对于“V+有+数量短语+N”“V+有+数量短语+A”中的“有”,本文认为从语义和语法上看,这类“有”都不是成句的必要条件,它出现在另一个动词的后面,即使省略也不影响句法和语义的完整性,是一个虚化的成分。这个虚化了的“有”,已经丧失了其表示性质数量达到某种程度的具体词汇意义,语义上已成了一个羡余成分,在句子当中其作用只体现在语用方面,它是一种焦点标记,起着标记焦点的功能;对于句首“有”本文认为它同样是一个虚化了的标记成分,它主要标记主语或话题的不定指性。本文把这两种比较特殊的用法统成为“有”有标记功能。 全文运用语法化的理论,梳理了“V+有+数量短语+N”“V+有+数量短语+A”中的“有”以及句首不定指标记的“有”的虚化路径:在明清汉语中,“有+数量短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结构,它的高频出现为其中表示领属关系的“有”的虚化提供了条件;句首“有”是一个表示不定指的语法标记。开始的时候,它只是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出现,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展,逐渐成为一个语法标记。现代汉语中的无定NP主语句是由明清时期“只见”类句子发展而来的,有强烈的现场性。而句首“有”引导的句子往往具有非现场性。 本文从共时的角度,用语用学方面的理论,论证了“有”在现代汉语中的焦点标记功能,同时从历时的角度,用语法化理论阐释了“有”的标记功能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对“有”这个词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的综合研究,本文认识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特定的语言系统内部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引起系统内部一系列变化,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杂乱无序的,它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后,不仅可以推知现代汉语是如何从古代汉语演变来的,而且还可以预测出我们民族的语言将会朝哪一个方向继续演化下去,这在语言研究中是极其重要的。在语言演变的漫漫征途中,“V+有+数量短语+N”和“V+有+数量短语+A”中的“有”的出现并非偶然,也并非个例。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现代汉语中,像“有”这样的羡余成分还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如果我们将这条线索梳理清楚,就可以对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焦点标记;语法;句法;语用学;现代汉语

山西大学

硕士

汉语言文字学

温锁林

2007

中文

H146.3

35

2008-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