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转炉—CSP工艺V-N微合金钢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苏世怀
钢铁研究总院
引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炉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在世界各地得到快速发展,各国学者在电炉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及其对产品的组织、性能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世纪初,随着转炉一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转炉-CSP-冷轧新流程在中国的出现,转炉-CSP成分工艺特点及冷轧产品对热轧卷性能要求等新问题需要研究。例如,转炉与电炉在残余元素、气体含量上的不同对CSP产品的组织性能产生了影响;冷轧基料希望CSP热轧板强度低些,而CSP热轧板却存在细晶高强的特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转炉-CSP流程的热轧和冷轧产品开发和组织性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这些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本论文首先对转炉-CSP工艺、电炉-CSP工艺、常规热轧工艺生产的普通低碳钢SPHC(以下简称SPHC钢)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转炉-CSP工艺SPHC的强化机理,并对SPHC钢中的位错、第二相粒子的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V-N微合金化高强度钢Q345D的组织性能和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轧卡试验和形变再结晶的集成模型对低碳钢奥氏体细化、均匀化和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热模拟实验(应力松弛法)研究了V-N在低碳微合金钢奥氏体中的溶解析出行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转炉-CSP工艺SPHC钢的强化机制主要是细晶强化,细晶强化量为152.4MPa,占总强度的49.8%;其次是位错强化与沉淀强化,两者之和为40MPa,占总强度的13.1%。SPHC钢中存在三种尺寸级别的第二相粒子,即纳米级、亚微米级和微米级粒子,纳米级粒子的沉淀强化和位错强化是CSP生产的SPHC钢强度比常规流程生产的SPHC钢强度高的主要原因。 实验工厂试验的V-N微合金钢的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49μm,实现了晶粒细化;马钢转炉-CSP生产线在试验钢成分基础上适当降低V、N含量,开发出了Q345D钢,其铁素体晶粒的平均尺寸为4.78μm,实现了晶粒细化;Q345D钢的屈服强度为420~480 MPa,抗拉强度为480~560 MPa,延伸率为25~31%。CSP工艺Q345D钢的强化机理主要是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沉淀强化,其中细晶强化达213MPa,位错强化+沉淀强化达97 MPa,Q345D钢中V(C,N)的析出强化为57 MPa。 SPHC钢轧卡试验和形变再结晶的集成模型研究表明:F1后铸态树枝晶组织特征消失,F4后组织基本均匀化,晶粒细化主要发生在F1~F4。F1~F4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原始晶粒直径越小,动态再结晶分数越大); F4之前,道次间发生完全亚动态再结晶;F4之后,道次间发生完全静态再结晶:CSP轧制道次间无应变积累;F1~F4轧制亚动态再结晶是组织细化和均匀化的主要机制。 低碳钒氮微合金钢中V(C,N)在奥氏体中的析出等温PTT曲线是典型的“C”形状,鼻点温度约为870℃;随着氮含量的增加,V(C,N)在奥氏体中的析出驱动力急剧增大,PTT曲线向左移动;增加形变量,加速V(C,N)在奥氏体中的析出,使动态PTT曲线向左移动;同氮含量相比,形变的影响较小,对于低碳V、N微合金钢,CSP热轧过程中轧制变形时间短,远小于V(C,N)析出的“鼻点孕育期”,V(C,N)难以动态析出。

V-N微合金钢;组织性能;强化机理;转炉—CSP工艺;CSP热轧

钢铁研究总院

博士

材料学

翁宇庆;董瀚

2007

中文

TF125.12

96

2008-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