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危机视角下的中苏关系(1960—1970)

王金辉
外交学院
引用
国际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危机开始、危机升级和危机降级,危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本论文以国际危机发展理论为切入点,探讨20世纪60年代中苏危机的演变模式。 危机开始的模式有如下几种:(1)在多极体系中,国际体系的权威分散或权威对体系内的矛盾与冲突呈漠视态度,则危机可能发生;(2)如果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长期存在,它们极有可能发生危机;(3)能力弱小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危机感;(4)国家间政治体制不同,双方之间的认知威胁较高,则危机较易发生;(5)领土接壤的国家,它们之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高;(6)当一个国家初建,面临着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而将其视线引向国家的对外政策,它将不惜铤而走险,对外实行危机外交政策,或因此成为其他国家实行危机外交政策的目标;(7)如果外界对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构成威胁,则这个国家可能面临危机的发生。中苏危机开始(1960-1963年)的模式是几种模式的复合统一。与苏联相比,中国国力微弱,领土面积较小,又与强国比邻为伴,国际上比较孤立,国内由于国家初建面临诸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它对苏联的脆弱性提高了。所以,成为苏联实行危机外交政策的目标。 危机的升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升级,另一种是国家关系的全面升级。中苏危机升级(1964-1969年)的模式,无论从危机演进的时间跨度上看,还是涉及的领域上看,中苏危机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带来的后果是中苏两国关系的全面危机。 危机降级主要四种模式:(1)有关各方的谈判;(2)第三方的干预;(3)通过有限战争的形式来化解危机;(4)运用威慑手段。中苏危机的降级阶段是指1969-1970年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危机解决的模式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两国之间展开的谈判,又有第三方发挥的影响,既有中国为了维持边境安全而展开的有限战争,又有中苏两国互为核大国相互威慑所发挥的作用。 中苏危机演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体系层次上的原因,又受到双方国内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总结中国应对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得出启示。

国际危机;危机模式;中苏关系;危机动因

外交学院

博士

国际关系

杨闯

2007

中文

D829.512

125

2007-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