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91508

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社群结构及其日活动规律——兼论全雄单元的形成

吕九全
西北大学
引用
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我在陕西省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村对西梁群金丝猴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该群在投食期间分为投食群和非投食群两部分活动,常年活动于的西梁海拔1400-240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通过个体识别,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年龄-性别组,依研究内容和客观条件分别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应用瞬时记录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投食时和非投食时猴群的社群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如下: 西梁群由一雄多雌社会单元(One-male unit,简称OMU)和全雄单元(All-maleunit,简称AMU)两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全群包括12个OMU和2个AMU,总计150余只。2004年全群由12个OMU、1个AMU组成,总数130余只,成年性比(雌:雄)约为3.58∶1(0-8∶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雌:婴)为2.53∶1;2005年全群由11个OMU、2个AMU组成,总数150余只,成年性比约为4.91∶1(3-11∶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约为2.25∶1。 社群中各OMU的大小不等,最小的只有4只,最大的达28只,平均为11.3只。OMU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OMU的平均大小2004年为10.17±4.24只,2005年为12.55±6.05只。引起OMU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个体在社会单元间的迁移、单元解体及新单元形成。发生迁移的个体包括青少年雄猴、亚成年和成年雌猴。OMU的变化最终导致社群大小和结构的变化,主雄替换、青年雌猴在OMU间的迁移可能是近亲繁殖避免机制的行为表现。 AMU常活动于猴群外缘。AMU成员常靠近OMU内的雌猴,OMU主雄对AMU成员有警戒与驱逐行为,阻止AMU成员的靠近。研究期间观察到一例青少年AMU形成,根据观察结果,描述了该AMU的形成过程。通过个案描述,分析了西梁群AMU与OMU间的相互关系及AMU的形成。 西梁群金丝猴的日活动节律和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规律反映了其秦岭生境的适应。其昼间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取食(34.64±1.70%)、休息(26.83±1.69%)、理毛(11.58±0.96%)、移动(18.93±1.08%)和其他行为(8.02±0.82%)。金丝猴群在清晨醒来就开始活动,经短距离(约100-500m)移动后开始第一次取食,直至中午;中午时分进入集体休息期,大约休息2小时;之后开始第二次取食,边觅食边移动,直到近黄昏时停止移动并选择夜宿点,天黑后进入夜间睡眠。取食和休息是昼间活动的主要行为类型,在每天的上、下午各有一个取食高峰、每天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集体休息期。昼间各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组间,及同一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在不同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金丝猴为适应栖息环境,形成了相应的活动时间分配对策。

秦岭金丝猴;社群结构;日活动规律;全雄单元形成;猴群外缘

西北大学

博士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李保国

2007

中文

Q959.848;Q958.15

71

2007-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