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

李士清
中山大学
引用
研究背景: 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以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及眼底进行性改变为特征。高度近视眼在致盲原因中占第四位,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导致患者低视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常见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眼底表现为以下几种:漆样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黄斑萎缩、Fuchs斑、黄斑裂孔等。本课题对其中的漆样裂纹、CNV和黄斑萎缩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研究。mfERG应用m序列控制伪随机刺激方法,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的部位,能够精确、快速、敏感的对黄斑区和后极部视网膜各局部区域进行定量和直观评价。目前国内有关高度近视眼mfERG的研究多见于对高度近视无黄斑病变及光动力学治疗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视功能的评价。尚未见有关mfERG对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进行研究的报道,亦未见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的mfERG表现差异的研究报道,而了解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的视功能状况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1)采用mfERG探讨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的视功能改变特征。 (2)采用mfERG探讨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的视功能改变差异。 方法:应用检眼镜、眼底彩照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nuoresceinangiography,FFA)对52例(74只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和23例(30只眼)对照组(高度近视性无黄斑病变者)进行检查、确诊,其中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根据彩照和FFA分为三种:①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22例29只眼;②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14例16只眼;③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16例29只眼。应用VERIS Science 4.9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对每个受检者进行mfERG检查,记录其mfERG一阶反应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对对照组、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组、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组、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组分别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mfERG表现特征及差异。 结果:(1)对照组中年龄≥40岁组的平均屈光度大于年龄<40岁对照组(P<0.05);漆样裂纹组、CNV组、黄斑萎缩组的平均屈光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黄斑萎缩组的平均屈光度大于CNV组(P<0.05);(2)年龄>40岁对照组的平均视力低于年龄<40岁对照组(P<0.05);漆样裂纹组、CNV组、黄斑萎缩组的平均视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萎缩组的平均视力低于漆样裂纹、CNv组(P<0.05);(3)年龄>40岁对照组与年龄<40岁对照组相比,其mfERGN1、P1波潜伏期延长和平均反应密度明显降低(P<0.05);(4)漆样裂纹组、CNV组和黄斑萎缩组的mfERG N1、P1波平均反应密度比对照组的均明显降低(P<0.05),漆样裂纹组1~6环、CNV组3~6环和黄斑萎缩组1~6环的mfERGN1、P1波潜伏期比对照组的均明显延迟(P<0.05);(5)CNV组的4~5环N1波潜伏期和3~4环P1波潜伏期比漆样裂纹组的明显延长(P<0.05);黄斑萎缩组的1~4环P1波和3环N1波平均反应密度比漆样裂纹组的明显降低,其4环N1波潜伏期比漆样裂纹组的明显延迟(P<0.05);黄斑萎缩组的3~5环Pl波和2、3环N1平均反应密度比CNV组的明显降低(P<0.05)。 结论: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CNV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和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mfERG N1、P1波潜伏期延长和平均反应密度均明显降低,表明其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三组之间mfERG对比分析,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组的视功能相对较好,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组最差。mfERG可较客观敏感的评价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视功能改变。

近视;多焦视网膜电图;漆样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

中山大学

硕士

眼科学

文峰

2007

中文

R778.11

52

2007-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