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55386

慢性下腰痛放射学参数测量与分析

潘展鹏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引用
目的:大约三分之二的成人在其一生中曾经遭受过下腰痛的侵扰,尤其是慢性下腰痛,其迁延漫长,难以得到精确的诊断及适当的治疗.慢性下腰痛是45岁以下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的最常见原因,治疗需耗费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慢性下腰痛已同渐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测量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脊柱曲线及相关放射学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够从脊柱的骨性结构和生物力学上解释慢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及希望得到对慢性下腰痛治疗有帮助的东西.本课题拟通过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立位腰椎 X 线平片进行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骶角的测量,并结合性别、年龄、数字疼痛评分法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放射学参数在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珍疗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随机收集2005年6月至11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下腰痛患者80例,进行了数字疼痛评分法评分、立位腰椎X线检查、腰椎CT或MRI检查排除脊柱骨折、感染、肿瘤或隐匿性病变.然后在立位腰椎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骶角.采用统计软件SPSS Windows 11.5版本统计软件包,根据性别、年龄、NRS评分进行分组描述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对男性组与女性组、中老年组与青年组、高NRs评分组与低NRs评分组的放射学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将本组病例男性组和女性组的腰骶角与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慢性下腰痛患者总病例数为80例,男性3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44.44±13.68岁,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15岁,测得的腰骶角平均度数33.65±7.64度,骶骨倾斜角平均度数39.52±7.35度,腰椎前凸角平均度数19.53±8.27度.各年龄组的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度数之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病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对两组的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腰骶角、骶骨倾斜角的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的男女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P<0.01),结果提示进一步分析应将不同性别的参数分开处理.分别将男性组和女性组病例根据年龄分为<<=>40岁的青年组与>40岁的中老年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骶骨倾斜角无论男女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骶角仅在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无论男女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本组病例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行腰骶角与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分别绘制散点图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三者之间两两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根据病例的NRS评分不同,分组行t检验,高NRS评分组(NRS评分>3)与低NRS评分组(NRS评分<<=>3)之间,骶骨倾斜角、腰椎间凸角无论男女都有显著性差异,腰骶角仅在女性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慢性下腰痛病人腰骶椎在维持自身稳定时有其内在的力学关系,无论男女,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三者之间两两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慢性下腰痛女性病人的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非常显著的大于男性,研究慢性下腰痛的放射学参数应区分性别.3、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在临床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前可将其考虑在内.

下腰痛;腰骶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数字疼痛评分法;康复训练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骨科学)

池永龙

2006

中文

R681.5

41

2007-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