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42138

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孙倩
同济大学
引用
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发展出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租界政治、经济制度是其背景,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是其内容。同时,城市发展状况的变化、新需求的不断提出以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使租界城市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公共租界的主要表现在于道路计划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技术支持作用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也通过这个制度得以实现。其中,征地制度是这种机制的关键。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即基于这种机制,并因此形成了公共租界公共空间发展的有机渐变特征。 本文是对开埠后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建设中的制度因素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的历史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兼及法租界和华界。 全文结构包括“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规划技术支持——公共空间案例”三个层次。第一、二两章记述了公共租界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土地利用制度的发展以及其中区划理念的探索;论文的第三、四章则是对城市规划技术内涵的阐述,分别就道路空间、公园与开放空间这两个在上海租界社会有特殊差异的公共空间类型,论述针对它们的城市规划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并探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如何影响规划的制定和实现、如何影响公共空间宏观结构;论文第五章是对上海其它市政机构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以及其中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研究;第六章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如何作用于中观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态;结语是对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规划、公共空间三者关系的综述,并提出对今天的启示。

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公共空间

同济大学

博士

建筑历史与理论

伍江

2006

中文

TU984.11

256

2007-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