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042111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

王晓帆
同济大学
引用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自14世纪以来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广泛流传地区。加之该地区地处本来就复杂的东南亚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边缘交叠处,主要民族泰傣民族历史特殊,无沦从宗教或是宗教建筑上,都具有胜殊特色。木文的研究对象,正是该地区凝结了上座部最核心宗教意义的建筑——佛塔。 论文分三大部分:背景研究、形制研究和象征研究。 研究以宗教、民族和地域为切入点。宗教上,在上座部自身特质之外,强调大乘密教、印度教以及原始宗教在世俗层面上对上座部佛塔形制、营建和供养的影响;地域上,本文所研究之“西双版纳、泰国北部及缅甸东掸邦”和“德宏地区、中北掸邦”两个地区处于中华文明与与东南亚文化的再次交汇区域中,而后者亦属于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汇的产物,介于南部的泰语文化和北部的汉文化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轨迹;从民族上,该地区主要民族泰傣民族源于我国东南及南部沿海,在迁徙至我国边疆和东南亚后经历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自身的文化变迁。 上述因素的交织,使本文所研究地区的佛塔在宗教和地区上都凸显出特殊之处。从形制源流对本文所研究佛塔行进梳理,可以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进一步了解该区域佛塔的特质。本文研究两个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无论从佛塔的形制来源、类型、要素和构成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区别。 佛塔作为实体存在之外,更有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无论其营建实体或是相关活动(仪式),都是与佛塔相关观念的产物。一切宗教的最木质问题就是生死与宇宙,佛塔就足佛教中阐述这最本质问题的建筑物,从最初的支提和率堵波的生死含义指向不同丌始,佛塔就蕴含着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认知,这就是关于佛塔物质、行为和观念的两个最基木系统。在佛教所传播的地区,不同的文化分别按照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佛塔,以自己的精神气质、世界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感受、体会和领悟着佛塔,都在不自觉地改变着佛塔的感知结构、外观结构和意义系统。在木文所研究地区佛塔的象征体系中,无论在物质(佛塔实体)或足行为(建造、供养)上,都体现着该地区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认知。在这里,原始宗教、大乘密教与上座部佛教生死观念交织、人类自身与我们所处的宇宙交织。在佛塔所具有的生命和宇南含义和相关仪式操作中,人们获得了对自身和宇宙的诠释,最终达到身心的安顿。

南传上座部佛塔;中国西南边境;宗教建筑

同济大学

博士

建筑历史与理论

路秉杰

2006

中文

K928.75

227

2007-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