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宏观经济价格指数测度论

徐强
东北财经大学
引用
宏观经济价格指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动态变化的基本指标,在官方统计和经济分析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宏观经济价格指数是宏观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也是经济实证研究的基础。如何利用指数理论来更好地测度价格的动态变化,这是当前国际统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上对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的研究非常多,近年来,指数理论研究和统计实践都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但这些问题在国内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价格指数的研究还很不深入,还未充分认识到价格指数编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阻碍了我国官方统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将对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提高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必须深入进行相关的方法论研究。 本文定位为应用统计方法研究,研究思路是:从指数理论入手,系统分析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编制的机理,重点研究与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相关、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中国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的改进提供参考。 本着“探讨理论基础、评介国外经验、完善总体框架、分析实施难点”的指导思想,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指数理论、编制方法与实践、偏误问题与应用扩展。全文共分6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对应指数理论部分,第3、4章对应编制方法与实践部分,第5章对应偏误问题部分,第6章对应应用扩展部分。 第1章是导论。本部分对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对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说明,交待了本文的选题说明、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第2章对价格指数理论进行了系统考察。经过众多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指数理论已经形成了五个方法流派:固定篮子方法、检验方法、随机方法、经济方法与Divisia方法。本部分首先对价格指数的起源与指数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考察,然后对五种价格指数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归纳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固定篮子方法是最基本的指数理论,它通过选取一篮子产品来进行价格和物量的比较;检验方法从一些检验或公理出发,通过检验或公理来判断指数的优劣;随机方法将指数的计算过程看成是一个参数的估计过程,所计算出来的指数是一个随机变量,可以计算其标准误差,通过标准误差的比较来判断指数的优劣;经济方法是建立在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上的指数理论,它是以经济代理人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为基础的;Divisia方法将价格和物量看成是时间的连续函数,通过引入微积分来计算价格变化和物量变化。五种指数理论虽然观察指数的角度各异,但得到的结论却有一定的共性:固定篮子方法、检验方法、随机方法和经济理论方法对应的最优指数都属于最佳指数。 第3章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例研究了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编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价格指数的构造和编制既是一个统计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本章在指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价格指数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编制的机理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以OECD国家为例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编制的国际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比较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的争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CPI理论框架的争论及其分析;CPI的测度目标、概念框架与范围;基本价格指数与CPI的低层加总;CPI的高层加总;CPI中的季节性产品与CPI的季节性调整;CPI中的自有住房;不同目标人口的CPI;财力指数、平民指数与CPI的高层加总问题。 第4章对价格指数编制中的质量调整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物量变化包含了数量变化与质量变化,质量变化本质上属于物量变化的范畴,所以在价格指数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对产品的质量变化进行调整。产品质量调整既存在观念上的问题,也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它是目前指数编制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价格指数的质量调整方法可分为间接调整方法与直接调整方法两大类。前者以类似产品的价格变动为依据,估计出新老项目之间价格差别中的纯价格变动部分,主要方法包括可比替换法、无价格变化的连接法、重迭法、总均值虚拟法、组均值虚拟法、样本更新法等;后者直接估计新老项目之间质量差别的价值,并对新项目或老项目的价格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生产成本差别法、部件价格法、数量调整法、hedonic法等。Hedonic法虽然有其缺点,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困难,但hedonic法是进行质量调整的一种可行方法,许多国家已经使用这种方法来编制价格指数,中国也应引入这种质量调整方法。 第5章讨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偏误问题。CPI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还存在许多缺陷。CPI的偏误是一个相对概念,它被定义为官方编制的CPI增长率与真实CPI增长率之间的差异。CPI共有5种类型的偏误:高层替代偏误、低层替代偏误、销售渠道替代偏误、质量变化偏误和新产品偏误,其中,高层替代偏误与CPI的高层加总相关,低层替代偏误与基本价格指数相关,高层替代偏误与低层替代偏误统称为产品替代偏误;销售渠道替代偏误与价格调查中销售渠道的选择有关;质量变化偏误与产品质量发生变化而未能正确地对之进行质量调整有关;新产品偏误与新产品是否及时包括进样本中以及估价方式有关。研究者对许多国家CPI的偏误大小进行了估计,发现虽然并不是各个偏误都是向上的,但总偏误一般都是向上的,即CPI会高估真实的价格变化。CPI的偏误会对许多问题产生影响,如影响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对财政收支、社会保障、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经济增长率测度等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使用最佳价格指数和不变替代弹性价格指数编制CPI是减小替代偏误的两个思路。为消除CPI的高层替代偏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编制使用最佳价格指数计算的CPI,如美国、瑞典等。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存在着向上的偏误,初步测算的结果表明,2001-2003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偏误平均每年约为0.8个百分点。 第6章研究了基于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测度问题。通货膨胀指数是各国中央银行重点监测的经济指标,它的准确度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本章将通货膨胀界定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认为应使用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测度方法。在国际上,通货膨胀测度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编制专门的CPI来测度通货膨胀,如消费者价格协调指数(HICP);第二,用包含更广经济范围的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第三,用核心通货膨胀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欧盟统计局和欧盟成员国编制的HICP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测度通货膨胀,它是专门为测度通货膨胀编制的价格指数,与CPI存在许多不同之处。GDP缩减指数是测度通货膨胀的一个常用指标,但由于GDP缩减指数存在着“负权数”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测度通货膨胀的可靠指标。编制整体经济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还处于试验阶段,只有澳大利亚和英国曾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核心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央银行经常使用核心CPI来测度通货膨胀,并且剔除法是构造核心CPI的最常用方法,但这一方法也有缺陷。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其他方法,本部分对之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中国CPI分类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现有关于中国核心CPI的实证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宏观经济;价格指数测度;指数理论;质量调整法;CPI偏误;通货膨胀测度

东北财经大学

博士

统计学

邱东

2006

中文

F123.16;F224.0

382

2007-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